今天在長沙召開的全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會議提出,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見》(簡稱《意見》),當務之急是抓好依規補償、科學處置、轉型轉產三方面工作,“補償工作抓得越早,市場主體損失就越小”。
各級林業部門要吃透摸準退出補償政策,聯合財政、扶貧部門以及鄉村兩級,認真核實野生動物人工繁育主體存欄的禁食陸生野生動物種類、數量(重量)、用途以及持有人工繁育許可證件等情況,集中時間進行現場核查、登記造冊。要對合法養殖與非法養殖、食用性利用與非食用性利用予以區分,特別是要把為合法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代養且簽訂代養協議的主體,以及2020年2月24日前向縣級林業部門提交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申請且符合條件的主體摸清查實,將其納入補償范圍。調查核實的結果要全面公開公示,同時要及時與野生動物人工繁育主體簽訂退出補償協議。各地務必按照《意見》要求,在6月10日前完成第一批補償工作。
補償到位后,縣級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對野生動物處置開展評估論證,科學制定處置方案。對適用我省放歸自然的野生動物,要科學選擇遠離居民點、生境良好的野生動物自然分布區和歷史分布區,放歸自然。對轉作科研、藥用、醫用、展示的,要根據部門職責,依法辦理相關行政許可手續。對無法采取上述兩種方式處置的野生動物,由縣級林業部門會同農業農村部門、生態環境部門,采取深埋、焚燒或委托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處置等方式,做好無害化處理。各地要積極籌措野生動物處置工作經費,加強野生動物處置特別是放歸自然的后續監管,防止出現較大的野生動物致害等事件。
按照應扶盡扶、能轉盡轉的原則,做好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主體幫扶和轉產轉型工作。各級政府要組織推動林業、農業農村、發改、扶貧、金融、衛生健康等部門,落實部門責任,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做好信息共享和政策銜接,最大限度減少野生動物人工繁育主體的損失,最大限度降低禁食陸生野生動物的影響。各級林業部門要按照《意見》要求,對原食用性陸生野生動物轉為非食用性用途的相關審批事項簡化審批流程,特事特辦;重點支持轉型發展林下經濟、營造林、林產品加工的主體,對符合貸款貼息條件的給予重點支持,對屬于貧困戶且符合相應條件的優先推薦到林業公益崗位。(記者 劉勇)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野生動物補償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