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美容儀竟成“毀容儀”?“顏值經濟”繁榮下的暗坑

            提拉緊致、美白瘦臉、抗衰老……無論是愛美的精致小仙女還是“大豬蹄子”們,對于美容儀想必都不會陌生。隨著消費者對于美容護膚需求的提升,家用美容儀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據天貓國際方面數據,在剛過去的十一雙節,進口美容儀銷量增長了930%,銷量翻了7倍以上。

            無論是自己使用還是送給另一半,美容儀都成為了一個不錯的首選。然而,這些本應給人帶來美麗的儀器,其效果卻可能不如宣傳的那么好,有的甚至還可能會對臉部造成傷害。

            美容儀竟成“毀容儀”?

            近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播放了最新一期《家用美容儀質量調查》節目,在報道中,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對市面上熱銷的10款美容儀進行試驗,基本涵蓋了家用美容儀的暢銷品牌以及類型,然而試驗的結果卻并不理想。

            據資料顯示,10款熱銷家用美容儀產品當中,有6款產品的鎳釋放量不符合相關標準要求,其中鎳釋放量檢出值最高的樣品,按摩輪部位鎳釋放量超出限值要求近80倍,手柄部位超出近150倍;2款產品在使用時存在低溫燙傷的風險;5款產品清潔功能卸妝不如日常人手卸妝干凈;還有5款產品溫熱導入效果未能達到廣告宣傳效果。

            醫學專家介紹,加工過程中加入鎳,可以增加美容儀產品的耐磨性以及光澤度,但鎳同時也是常見的致敏性金屬,長期或仿佛使用鎳超標的產品,容易導致皮膚過敏。由于美容儀在使用過程中需要與皮膚直接接觸,按每次使用10-15分鐘的時間計算,這樣的頻率已經足以使對鎳過敏人群出現過敏癥狀。

            除了鎳超標外,低溫燙傷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不少美容儀都打著熱敷滋養功能作為旗號,然而據醫學專家指出,熱源在46℃以上就能導致低溫燙傷,而這種燙傷不容易被人們察覺,接觸時間越長,皮膚損傷程度就會越嚴重。

            對于美容效果不達標的現象,有業內人士向西柚表示,目前家用美容儀只是小家電下的個護類產品,不屬于醫療器械管理范疇,其美容效果不需臨床驗證,加上不少企業會在銷售時炒作概念,這就導致了消費者的實際體驗往往達不到廣告宣稱的效果。

            繁榮下的暗坑

            近年來,“顏值經濟”悄然崛起,讓不少小型美容儀器登上人們的梳妝臺,在不少消費者眼中,與傳統的護膚美容品相比,美容儀效果更好,見效更快;而與專業美容院項目相比,美容儀不僅更方便、簡單,價格也更容易被接受,因此,美容儀成為了不少愛美之人以及送禮的首選之一。

            據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美容儀行業市場規模將近突破70億元,較上一年增長29%,預計將保持增速,并在2020年規模將突破90億元以上。年初的疫情導致美容院暫時停業,一定程度助推了美容儀等個護產品的發展,據數據公司GFK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1-3月,美容儀線上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74%。

            美容儀市場強勁的發展勢頭,吸引了眾多玩家入局,據天眼查資料顯示,2016年以來,家用美容儀企業年度注冊增速一直在45%以上。2020年1月到10月,我國已經新增近1900家家用美容儀相關企業,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有超9000家企業家用美容儀相關企業。

            然而,過多企業的涌入,帶來的卻并非只有繁榮。據公開資料顯示,在這超9000家企業當中,69%企業注冊資本在200萬以下,71%的企業為小微企業,其中,有350家美容儀相關企業產生過法律訴訟,12.4%企業曾出現經營異常。

            有業內人士向西柚表示,我國美容儀市場起步相對較晚,部分美容儀品牌研發創新能力較低,另一方面,小家電市場監管相對寬松,同時缺乏相應的國家強制性標準,導致市場魚龍混雜,尤其是中低端市場,仿制品、山寨品等現象更為嚴重。

            據西柚查詢電商發現,美容儀的價格從不足百元到上萬元,價格區間差距極大。業內人士看來,美容儀價格虛高的情況是存在的,其中有品牌溢價等因素的影響,但“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同樣是適用的,在即將到來的雙11之際,消費者購買美容儀時最好選購正規廠家生產的知名品牌產品,無論是從產品質量還是售后服務都有較好的保證,同時,對于網紅直播帶貨,價格較低的也要留個心眼。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顏值經濟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