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武漢濕地越冬候鳥們開始北歸 冬候鳥數量創新高

            初春的武漢,暖陽熹微,萬物萌動。趁著上升氣流,在武漢濕地越冬的候鳥們開始北歸。

            “武漢10多個重要濕地今冬接待候鳥的數量達到64種、12萬只,是10多年來的新高。”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說。21日一早,記者跟隨武漢市觀鳥協會走武漢府河柏泉天鵝湖,離大堤百米開外的水域中,成群結隊的候鳥們盤踞在2方公里的湖面上,或站立在灘涂上休憩,或在挺水植物間覓食,或展翅起飛。

            “豆雁、綠頭鴨、羅紋鴨……粗略估算,今天這兒大約有5000只候鳥。”武漢市觀鳥協會會員明亮握著單筒望遠鏡,記錄著候鳥數量和種群。他表示,2019年在府河僅記錄到1萬余只候鳥,今年記錄到約1.8萬余只,主要是雁鴨類,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也在增多。

            武漢作為長江與漢江交匯的城市,165條河流縱橫交錯,166個湖泊星羅棋布,濕地面積16.2萬公頃,占武漢國土面積的18.9%。年來,該市持續開展濕地岸線修復、河湖水系連通、野生動物棲息地恢復等一系列濕地保護與生態修復工作。

            顏軍介紹,在武漢眾多湖泊中,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沉湖,面積達116方公里,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曾經,居住在此的漁民圍湖養殖,2019年“退養還湖”后,沉湖濕地生態系統得到自然修復,再次吸引候鳥。

            “今年初七,我在沉湖看到3800余只灰鶴遷徙路過。它們體長1米多,‘嘩’的一下下降、落地,頗為壯觀。那一刻我特別開心!”顏軍說。而讓他更為驚喜的是,這些灰鶴的落腳點正是幾年前的養殖魚塘。

            顏軍回想,往年冬天,沉湖的一大子湖——張家大湖滿是一條條運藕船。今年,他再次去張家大湖做鳥類調查時發現,貨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鳥類,悠然棲息。

            種種“好成績”的得來并非偶然。為了給鳥類創造安全適宜的棲息環境,武漢多方發力。在府河天鵝湖區域,武漢市東西湖區政府建起高約2米的鐵絲網,為鳥兒“圈”出一片“專屬樂園”,并在多處掛著“禁止燒烤”“禁止垂釣”等警示牌。

            全球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也是府河的“來客”。湖北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組建了多支青頭潛鴨巡護隊,晝夜守護該物種。

            在武漢三環線內的天興洲濕地,吸引逾200種鳥在此棲息、繁殖和越冬,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因距離市區較,不少市民在此燒烤、玩越野賽車等,驚擾了鳥類。為此,武漢市觀鳥協會聯合洪山區園林局和天興鄉鄉政府在此樹立警示牌,劃出限行區,并成立“天興洲鳥類棲息地保護志愿者服務隊”。

            顏軍表示,濕地是鳥兒不可或缺的驛站,候鳥數量的增多,折射出武漢濕地的健康程度與超強的承載能力。伴隨著不絕于耳的鳥啼聲,顏軍舉著望遠鏡,目送候鳥“回家”。

            作者 武一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武漢濕地 候鳥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