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禁塑令”開始落地實施,2個多月過去了,新規執行的如何?3月10日,記者走訪合肥市區多個藥店發現,多家藥店都沒有使用可降解塑料袋。此外,記者從安徽省消保委獲悉,根據其近期安徽省禁限塑新規消費專題調查結果,雖然我省大中型商超和較規模餐飲店禁塑情況執行較好,但禁塑問題依然不容小覷。其中,參與調查的12家藥店中沒有一家使用了可降解塑料袋,包括合肥大藥房、百姓緣、國勝等較大規模的藥店。
早在2020年10月,安徽省就出臺了《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實施方案》明確了分階段目標:2020年底,在全省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在合肥市城區內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在全省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和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2021年,史上最嚴“限塑令”正式在全國生效。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不可降解塑料包裝等均被明確禁止使用。
今年3月10日,記者走訪了合肥市不少奶茶店發現,店內的塑料吸管已經改為紙質吸管,外帶包裝也紛紛變成了紙袋和可降解塑料袋。
然而走訪中記者了解到,不少藥店未按規定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當天上午,在合肥市齊云山路附近的一家生和大藥房里,記者購買了一些藥品,結賬時該店店員主動提供了塑料袋,該塑料袋為不可降解。面對記者的詢問,該店店員稱,該店內沒有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包裝。
隨后,位于合肥市國際花都小區附近的國大藥房店員告訴記者,該店內沒有可降解的塑料袋。當天上午,記者來到合肥市蜀山區高河東路上的國勝大藥房,該店店員說之前的不可降解塑料袋還未使用完,公司也未提供可降解塑料袋。
值得注意得是,記者來到位于合肥市政務區佛子嶺路上的德康大藥房,在記者結賬后,該店店員提供了一個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你們店內沒有可降解的塑料袋嗎?”面對記者的詢問,該店店員表示有,但是是大號袋子不愿提供。最后在記者的堅持下,對方提供了一個可降解的塑料袋。
消保委調查12家藥店均未使用可降解塑料袋
目前安徽省“禁塑令”實施情況如何?3月10日,記者從安徽省消保委了解到,為了了解禁限塑新規在安徽省消費領域的落實情況,該消保委從2021年1-2月開展了安徽省禁限塑新規消費專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大中型商超和較規模餐飲店禁塑情況執行較好,但禁塑問題依然不容小覷:全省共體察(檢查)企業317家,存在問題的有101家,占31.9%;本次調查的12家藥店中沒有一家使用了可降解塑料袋,包括合肥大藥房、百姓緣、國勝等較大規模的藥店。
此外調查顯示,消費者對“禁限塑”有非常高的知曉度和支持度,但是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較低。消費者問卷調查顯示,表示知道禁限塑新規的比例高達94.3%,有87.9%的消費者支持禁限塑新政策,但是在問及具體的政策如何規定時,完全正確的比例僅為2.0%,且與學歷并不相關。
紙質吸管因為體驗差而得不到認同
此外,調查結果揭露一個問題:即消費者支持禁限塑,也愿意為綠色消費支付更多的費用。但前提是可降解的替代品要讓消費者有好的體驗。
記者注意到,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替代不降解塑料吸管的紙質吸管因為體驗度差而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同。因此,有專家建議應進一步進行技術改進,如從產品包裝上改為帶吸口的杯蓋或者改變飲品配方,讓消費者不用吸管仍然能獲得很好的口感。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餐飲打包袋的安全狀況存在顧慮和擔憂。禁限塑新規豁免了用于盛裝散裝生鮮食品、熟食、面食等商品的塑料預包裝袋、連卷袋、保鮮袋等。但調查表明,因為可接觸食品的塑料袋并沒有相關標識, 65.1%的受訪者對商家提供的食品包裝袋是否安全表示懷疑(無能力判斷)。又如,在體察中有不少在小餐飲店就餐的消費者對店家提供的重復使用的餐具衛生狀況表示不放心。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星級記者 徐琪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