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炎熱,稍不留意容易引發不少疾病,因此此時的養生至關重要。江蘇省中醫院心內科主任中醫師劉健稱,中醫認為:“心者,君主之官”“心動則五臟俱搖”。所以,夏至養生的重點則在于“養心”。
夏至養生重點在于養“心”
劉健稱,夏至節氣當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到了夏至,才剛剛進入炎熱的季節,正如人們常說的“不過夏至不熱”。夏至節氣后,氣溫繼續升高,一直到進入伏天。伏天也稱三伏,為一年最熱的日子,它分為三個階段,即頭伏、中伏和末伏。夏至養生重點:“春夏養陽”,而養陽重在“養心”。
夏至養心不單純是養血肉之心,更重要的是養護我們的心靈之心。具體怎么去做?首先要“靜心”、然后是“安心”、“調心”,只有真正做到這三個方面才能達到身心的平和,才能順應自然,讓生命力生生不息。
夏至養生飲食忌寒涼之品
夏至的飲食應該怎么吃?劉健稱,夏至后天氣一天比一天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不宜肥甘美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品,以免助熱;夏至后口干舌燥、食欲不振是很常見的,飲食應以平常為原則,除多飲開水外,格外提倡多吃青菜、瓜果、豆類。
“飲食養生不是說別人說好的,就是好的,適合自己的,才是真的好,自身需要的才是真正的補養,自身不需要的,過多攝入到身體只會成為垃圾。對于心系疾病調養也是一樣,要輔助心氣的滋養首先要忌寒涼之品,冰鎮食品吃起來是爽,實際可能損傷人體心氣,倒是幾十年前街邊攤的大碗熱茶反而是消暑養生的好東西!”
謹防空調病的侵襲
劉健稱,夏至的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天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這個時候要慎防空調病的侵襲,夏至后人們喜歡呆在空調房內過生活,要知它帶來清涼的同時,也存在某些隱患。此時,與室外溫度不宜超過5~8攝氏度,室內室外溫度懸殊,乍寒乍熱,易致頭痛頭暈、視物昏花、口干舌燥,咳嗽流涕等不適。空調不要對準頭部、胸背。長期待在溫度偏低的空調房,易引起腰背、肢體關節疼痛。
情志上要“使志無怒”“使氣得泄”
進入夏至,天氣一天比一天炎熱,心情變得容易急躁。進入夏至后該如何養情志, 《黃帝內經·素問》中指出要“使志無怒”“使氣得泄”。“使志無怒” ,就是說,一個人在情志上不要壓抑自己,就像夏天該出汗一樣。炎熱的夏季,人們宜靜心養神,避免情緒激動而生發肝火。保持一個淡泊寧靜的心境,對夏季養生極為重要。
“使氣得泄”是指這個時候要重視心神的調養,要神清氣和,胸懷寬闊,精神飽滿,如同含苞欲放的花果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氣機的通泄。在萬物欣欣向榮的這個節氣,應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文娛活動如下棋、游泳、打撲克等,如果條件許可,還可以參加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活動,這樣既使人心曠神怡又可以鍛煉機體。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孫蘇靜 錢鳴)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