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電子保姆”24小時看護獨居老人 杭州天水街道今年擬安裝100家

            “借助其中的流水傳感器,‘電子保姆’可掌握老人做飯、喝水、上廁所等用水情況,以此判讀老人生活是否正常。”7月中旬,位于杭州市拱墅區天水街道,街道公共服務辦負責人龔濱濱向記者介紹道,假如老人過長時間未用水,它會預判分析老人是否發生摔倒、突發疾病等情況,自動向子女或社區工作人員發送急救信息,為救治爭取寶貴時間。

            記者了解到,該街道應用的“電子保姆”,是由浙江科技學院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團隊研發的“智慧居家養老環境輔助AAL系統”。 該系統發明人、學院教師項小東介紹,系統集成了流水傳感器、門窗磁傳感器、PIR人體紅外傳感器、煙霧報警器、SOS一鍵呼叫器、智能網關等多項設備,通過數據服務平臺可了解老人居家情況,實現監護老人安全到位、上門服務精準直達。

            “通過安裝在抽水馬桶上的傳感器以及居所內的人體紅外傳感器可以采集老人夜間上廁所的情況。”項小東說,假設老人平時有起夜一次的習慣,如果哪一天發現老人起夜的次數明顯高于習慣次數,系統將界定為一種異常并進行異常信息推送,以便子女或社區相關人員及時發現異常并提供關懷;類似的功能通過云端數據AI算法的升級將持續進行更新。

            “街道現有60歲以上戶籍老人12000余人,占總人口的26.5%,超過了浙江省的平均數。”龔濱濱說:“我們最怕老人跌倒,最怕老人夜間突發疾病。盡量在第一時間發現老人出現不正常或緊急狀況,僅靠社區工作人員輪流上門巡訪,恐怕還不夠。”

            目前,天水街道已為42戶特殊老人安裝了“電子保姆”,今年計劃安裝100家。此外,這一“智慧居家養老環境輔助AAL系統”已在浙江杭州、衢州,江蘇南京、蘇州和安徽等地實際應用,將惠及更多獨居老人。

            浙江省孝德文化促進會理事、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夏學民表示,“電子保姆”固然好,但終究起到輔助作用,子女應盡可能利用“電子保姆”技術優勢,增加對孤寡獨居老人的陪伴時間,尤其是對患病獨居老人的照護。(洪恒飛 張強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電子保姆 特殊老人 獨居老人 老人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