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隨著最后一方灌漿料注入WT49風機導管架基礎,國內施工難度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之一、粵電陽江沙扒海上風電項目全部風機基礎圓滿收官。
“2020年6月24日,首個三樁嵌巖基礎順利完成;8月30日,首個直接打入四樁基礎順利沉樁完成;2021年2月15日,首臺風機安裝完成;2月21日,海上升壓站導管架基礎沉樁完成;5月19日,首個三樁吸力桶導管架基礎順利安裝完成……細數著各個重大節點目標,中鐵大橋局的建設者們為這一‘中國速度’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廣東粵電陽江海上風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勁對此深有感慨。
粵電陽江沙扒海上風電項目是廣東省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建設項目,位于陽西縣沙扒鎮東南側海域,涉海面積約48平方公里,作為陽江市建成世界級、全球化海上風電產業城的主體工程,項目總裝機容量300兆瓦,選用1臺單機容量5.5兆瓦和46臺單機容量6.4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總投資約60億元。由廣東粵電陽江海上風電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中鐵大橋局參建。
據了解,相比于傳統的單樁直打基礎,該項目體量大,基礎型式復雜,有三樁植入嵌巖、四樁直打和三桶吸力樁三種不同的基礎結構型式,施工所需大型船機設備多,各種資源以及海上施工組織難度大。“相較于陸地,海上風電施工面臨更多更大的挑戰,”李勁介紹,項目所涉海域地質條件復雜,巖面起伏變化較大,海底覆蓋層較薄,風機基礎需要大面積嵌巖。此外,施工海域天氣環境惡劣,避臺、防臺要求高,有效施工時間僅為220天左右。
自2020年3月開工以來,為保障三樁植入嵌巖基礎順利施工,粵電陽江沙扒海上風電項目不斷優化施工工藝,經多方專家論證,首創吸力樁新型工裝平臺用于植入嵌巖三樁基礎和直接打入四樁基礎施工,實現了國內風電領域植入嵌巖三樁基礎的“零”突破;過程中投入7套三樁鉆孔平臺、2套四樁導向平臺循環導用,通過多措并舉,持續優化,推進基礎施工標準化作業,各個基礎施工有序銜接,確保基礎完工速度快、質量高。
隨著基礎施工圓滿收官,粵電陽江沙扒海上風電項目將全速推進風機安裝、海纜敷設的施工,計劃于2021年底全部風電機組并網發電。該項目建成投產后,年上網電量約7.42億度,與同等規模的燃煤電廠相比,每年可節約標煤約22.2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5.58萬噸,對于推動廣東省海上風電開發,優化廣東省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推動陽江市實施“以海興市、綠色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黃峰峽、謝珍、林錦鵬 科技日報記者 寇勇)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