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大數據智能化讓海淀生態環境不斷提升 已成首都西北部生態屏障

            天藍、地綠、水清、景美,海淀正描繪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除了自然稟賦優越,近年來,大數據賦能也使海淀各類污染物治理變得更高效,“城市大腦”的建設不斷強化著大數據智能化管理,也讓海淀生態環境精細化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同時,與污染物一起退出海淀舞臺的還有各類“散亂污”企業,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海淀區已逐步形成現代“高精尖”產業體系,綠色創新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濕地公園:筑起西北綠色屏障

            “海淀”,顧名思義,曾經是一片淺湖水淀。如今,借著這山水湖泊,海淀區已然成為首都西北部的生態屏障。

            海淀區水域面積遼闊,有24條河流、10個湖泊。位于上莊鎮的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是北京唯一的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園中,遠山朦朧,湖草優美,隨處可見翠綠的荷葉擠滿荷塘,銀鷗在水塘低飛,鸕鶿、蒼鷺在樹上、水邊休息。

            “濕地是一種生態類型,由于城市綠地面積受到城市規模化發展不同比例的影響,濕地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非常好的空間。公園內采取各種措施封育保護,比如建立濕地處理模型,增加鳥島、生態廊道,給動物提供更加適宜生存繁衍的棲息場所。從監測數據來看,動物植物數量每年都在成比例地增加。”北京市海淀區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劉穎杰介紹。

            據介紹,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主要分為兩期建設,一期前身為“翠湖種業公司”管理的水塘,2003年啟動一期建設,2006年繼續二期建設,面積共157公頃,成為野生動物的棲息場所。截至目前,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共記錄到高等植物455種,分屬于98科325屬。

            在公園內幽靜處,還隱藏著一個鳥類救助站,白枕鶴、鴻雁、藍孔雀、東非冕鶴等鳥類在這里休養生息,它們多是受傷后由市民提供線索救助而來。

            劉穎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2020年1月開始就組織成立鳥類救助站,2020年全年救助110余起,救助野生動物120多只,2021年截至9月救助了200多起。目前救助的種類主要是野生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

            “有一次救一只紅隼,它在高層建筑的空調和墻壁之間搭窩,當時要給墻做外保溫,施工過程中發現有一窩隼,正在孵化過程中。我們協調物業和施工單位把工期往后調一調,等紅隼能夠飛行后離巢了再施工。這些年市民的意識也在提高,因此救助工作得到了很多支持。”劉穎杰說。

            “城市大腦”:自動監測精細治理

            優越的自然稟賦凸顯了海淀的“天生麗質”,不過,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種種污染,也成為環境治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海淀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洪雨介紹,海淀注重發揮科技創新優勢,運用科技手段加強大氣環境治理,依托“城市大腦”建設不斷強化大數據智能化管理,運用衛星遙感技術手段、移動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逐步提升生態環境精細化治理水平。

            渣土車、柴油車,違法施工,偷排污水……這些以往難以監管查處的種種污染現象,在大數據技術支撐下,都得到了有效解決。在海淀“城市大腦”展示中心,可以看到在大氣、水體、土壤多個領域的監測過程。

            通過城市大腦智慧能源平臺,記者看到系統監測到施工工地總數有230個,同時可以看到不同區域的工地用電情況、異常工地數量。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有一些工地容易夜間施工,還可以針對24小時不同時段進行用電統計,一些重污染日、重大活動日,一旦有違規施工、偷偷開工,都可以第一時間通過電子數據異常報警精準執法”。

            海淀城市大腦工作專班副主任鞏振文介紹,“通過城市大腦,是要把感知能力建立起來,前端要實時感知空氣質量、指標情況,傳輸到‘大腦’,通過‘大腦’來進行分析,作出研判和反應,傳到各個業務部門進行處理,最后是關聯處置。通過長時間的數據積累,對整個領域的薄弱環節都有一些清晰的掌握。對下一步整體決策有導向作用,讓工作更精準化”。

            鞏振文介紹,目前針對氣體的傳感器布設約有300余處,對水質的傳感器布設約有200余處,排污口的傳感器也正在建設過程中,對移動污染源的排放監測大概有一萬多個點位,基本覆蓋了這幾個方面。

            據介紹,2020年底,海淀區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55%,空氣質量連續六年保持城區最優。今年1-8月,海淀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較去年同期下降10.3%。

            智造工場:高精尖產業創新發展

            環境質量的改善同樣離不開產業轉型升級。“十三五”時期,海淀區深入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對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產業“零準入”,“散亂污”企業保持動態清零,實現了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的重大轉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逐步形成了以大信息產業為支柱、大健康產業為突破、科技服務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高精尖”產業體系,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

            如今,科技和創新已成為海淀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位于海淀區西三旗建材城中路的金隅智造工場正為科技創新產業提供了發展空間。

            這里原為北京金隅天壇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基地,擁有切割、平刨、打眼開榫、組裝、油漆等完整的家具生產線,進行各類家具設計、生產與銷售,職工950人,年消耗能源1755.5噸標準煤,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達238.12噸/年。

            2016年,海淀區政府與金隅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天壇家具整體疏解外遷至河北大廠,廠區內除龍順成作為傳統工藝保留外,其余老舊廠房按照“騰籠換鳥”的建設模式,改造升級為金隅智造工場,打造生態級智能制造企業集群。

            中關村科學城產業促進二處處長何建吾表示,“這里要改造成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的聚集區,海淀區企業對空間的需求特別旺盛,這個地方已經成為智能制造的一張名片了。與原來簡單的一般制造業相比,海淀在退出有污染的一般制造業、‘騰籠換鳥’方面,已成為打造高精尖產業的典型縮影”。

            如今的金隅智造工場,可提供近萬科技人才施展才華的空間,初步構建起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兩個科技成果孵化與轉化平臺(中科海淀創新綜合體即中科智匯工場、小米硬件生態企業加速器)、三家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行業領軍企業(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國能日新、百度阿波羅)、六家智能制造行業“獨角獸”的高精尖產業結構,2020年產值超過20億元,2021年預計產值可達50億元,園區智能制造產業集聚效應已經顯現。

            (北京商報記者陶鳳呂銀玲)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大數據 智能化 海淀生態環境 生態屏障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