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的天驕綠能50萬千瓦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并網發電。這一項目的實施,為我國黃河流域煤炭開采區新能源產業發展、綠色礦山建設和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治理的綜合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鑒。
礦產資源開采與礦區生態修復治理并行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萍既請笥浾咦咴L我國多地發現,這些地區礦山礦區治理成效顯著,生態修復亮點頻出。我們用堅定不移的綠色發展理念、苦干實干的精神和科學治理的方式,修復著一塊又一塊“地球傷疤”,昔日的廢水荒山,正在變成綠水青山。
苦干實干,挖出黑的留下綠的
在新疆阿拉泰地區哈巴河縣,阿舍勒銅業股份有限公司種下的27萬株各類樹木為阿舍勒礦區披上了綠衣,記者在這里了解到,自2002年礦區開工建設以來,年年春秋兩季的植樹活動就從未間斷,這種堅持,使得礦區綠化率達到了如今的70%。同時,礦區還實施了尾礦回水利用工程,將生活污水凈化回抽,用于生產用水和礦區綠化澆灌,實現了生產生活廢水零排放,礦山環保管理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位于內蒙古的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神東集團),是我國唯一一個每年為國家輸送2億噸優質煤炭的現代化能源企業。公司負責人介紹:“企業成立的這36年,既是建設安全、高效、現代化智能煤炭基地的36年,也是建設水土保持、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的綠色煤炭基地的36年;實踐證明,堅定意志,苦干實干,生態環境就能夠實現根本性的改善,荒蕪的礦山也可以變為綠色寶庫。”
事實上,30多年前,神東集團在資源開采的同時,就已經將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的理念植根到了企業發展中。據多位神東集團的老員工回憶,彼時,大家從礦區周邊的流動沙區入手,采用網格固沙與灌溉栽培相結合的方式固沙、治沙。1994年起,神東集團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對礦區周邊的小流域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首戰在當時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紅石圈展開。職工們上山搭帳篷,風餐露宿,與沙區展開了一場“大決戰”,為今天林壑幽深的絕美“紅石圈”奠定了基礎。
有著30年礦區綠化工作經歷的神東集團員工吳佳正說:“當時,礦區植樹造林需要大量苗木,礦區周邊供應力量不足,外購費用又太高,集團最終決定自己育苗。”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時間集團苗圃就為礦區培育了200多萬株樹苗。直到今天苗圃還在為神東集團培育苗木,為礦區的環保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而今,從“一棵樹”到“一片林”,凝聚著幾代“神東人”前仆后繼、矢志不移的堅定意志。神東集團礦區植被覆蓋率由開發初期的3%—11%提高到現在的64%,現在礦區的生態治理面積已達到384平方公里。
苦干加實干,挖出黑的,留下綠的,已經成為現代礦業發展一個鐵的理念。
不斷嘗試,要綠色也要發展
近年來,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不斷完善和創新,我國在礦區修復、礦山生態治理方面的新嘗試、新探索、新經驗層出不窮。
9月15日,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以下簡稱中煤地質總局)承擔實施的“青海省天峻縣木里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標段一)種草復綠工程”(以下簡稱木里礦區復綠工程),順利通過青海省的省級檢查驗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張佳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木里礦區生態恢復是目前我國在高原、高寒、高海拔地區開展的大面積礦山治理的首例示范性工程,國內外尚無成功經驗和成熟模式可借鑒,具有很強的探索和試驗意義,它不僅是我國的一次探索,也是世界的一次探索。”事實證明,這次探索取得了圓滿成功。
驗收組認為,木里礦區復綠工程質量優良,特別是現場出苗株數、蓋度及株高等關鍵指標均優于驗收標準,苗情長勢喜人,取得了預期成效。
據中煤地質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礦區生態治理項目遵循“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治理”理念,提前一年實現了“兩年見綠出形象”的目標,創造了高原高寒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新成績,積累了新經驗。
礦區治理要綠色,也要發展。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天驕綠能50萬千瓦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范項目現場,記者看到,2萬畝連片的光伏板一望無際、蔚為壯觀。
與其他項目不同,這一光伏項目是在采煤沉陷區進行高標準生態修復后發展起來的光伏+產業。隨著項目的啟動,在每年為國家貢獻9億度清潔電能的同時,這片采煤沉陷區將徹底轉變為智能光伏田園綜合體。
記者獲悉,該項目在4.2萬畝采煤沉陷區土地進行高標準生態修復的基礎上,將光伏組件用支架加高布置于地面上方,下層用于農林業種植、水產養殖,上層用于太陽能發電,發揮林光互補、農光互補、漁光互補、一地兩用的特點,并配套發展農業觀光、特色果蔬等旅游產業。
項目現場負責人丁向飛表示:“憑借綠色發展理念,這一項目創造了生態修復治理新的發展方向,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也為以后的綠能替代進行了先行先試的探索。”
技術加持,為生態修復安上“導航”
近幾年,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化、機器人等新技術為礦業生產和礦區生態修復帶來了新的機遇和路徑。
2019年自然資源部“基于礦業大數據和遙感信息的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方案”中顯示,要利用大數據對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廢棄露天礦山(含采礦點)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進行綜合整治。2020年底,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兩岸各10公里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治理任務已經完成。事實正在逐步驗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包括礦山生態修復在內的資源治理體系的顛覆和重塑。
位于我國東北地區的內蒙古扎賚諾爾露天礦是北方礦區的典型代表,歷經百年開采,礦坑內土地貧瘠退化,養分缺乏,水土流失面積一度持續增大。如今,這個百年礦坑已經綠樹成蔭,完全被本土草種覆蓋。
“扎賚諾爾露天礦的生態修復,是我們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修復治理礦區礦山的一個典型案例,礦山生態大數據平臺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遙感等先進技術,指導礦山精細化修復,為勘查、規劃設計、地質災害治理、生態修復工程實施、養護提供了全生命周期過程管理。”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草集團)礦山業務負責人賀勇介紹。
在蒙草集團的生態大數據平臺頁面上,全國礦山的基本情況一目了然,通過數據平臺可以查詢到全國6萬多座礦山的分布信息,點擊點位可查看當前礦山的經緯度位置、所屬區縣、礦種類型、土壤類型、氣象信息和適生的植被信息。
賀勇表示,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專業性和創新性等特點。目前,北方地區礦山地質災害多達20余種,包括地貌景觀破壞、地下含水層破壞、土地資源占壓與破壞等,完成一個綜合性礦山修復工程需要巖土工程學、地質學、生物學、土壤學和水土保持學等多學科知識和技術支持。(科技日報記者 張景陽)
事實證明,我國的大數據平臺已經能夠提供較為完備的涵蓋規劃設計、產品技術研發、植物配比、工程施工的系統性礦山修復及環境治理的解決方案,讓礦山修復不再難。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