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子女”“企業老板子女”“權勢壟斷部門子女”“家長有犯罪前科的學生”……近日,山西某地有小學在情況統計表中將學生劃為11類,引發社會關注。
這項調查統計的初衷,是“對本校留守兒童、家庭困難等需重點關心、關愛的學生進行摸排”,但最后出臺的情況統計表卻實屬荒誕。“權勢壟斷”“領導”等詞匯顯得十分扎眼,這不僅是統計工作不細致、不精準、不恰當的問題,更暴露出功利和勢利的教育觀念。
一張調查表,觸痛了“教育公平”這根敏感的大眾神經。關于“摸家底”的討論一直是熱門話題。老師會不會對有背景的學生就“高看一眼”?會不會對普通家庭的學生就“不屑一顧”?公眾對因“財”施教、因“勢”育人的現象,還存在一些疑慮和擔憂。一方面擔心孩子遭遇區別對待,另一方面也擔心這種風氣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
據了解,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已責成涉事學校糾正錯誤做法,做好與家長的溝通解釋工作,同時啟動了對相關人員的追責問責。糾正錯誤做法是必要的,更需糾正的是其背后錯誤的價值觀。把人劃分為“三六九等”“高低貴賤”的等級觀念,對權勢和金錢的過分崇拜,損害的不僅是學生的個體尊嚴,更破壞教育生態,腐蝕社會風氣,值得高度警惕。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價值追求,承載著無數個體改變命運的期待,關聯千家萬戶,關乎社會風氣。學校是授業解惑之地,也是立德樹人之地,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錘煉品格,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教師時常被比喻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花園里的花匠”,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愛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是教師和學校的共同責任。
守牢教育公平的底線,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守住“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的教育初心,就是在精心呵護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湖北日報評論員 余姝滿)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