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有力推進,使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明顯減輕,自主時間增加很多;另一方面,網課等新興教學方式的普及也令青少年“觸網”的機會增多了。多重因素疊加之下,一個新的育兒課題讓不少家長焦慮了:如何有效防止孩子沉迷網絡?
“真鬧心啊!才7歲就已經是500度近視,得戴眼鏡了,我們全家現在是防火、防盜、防娃上網。”晨晨媽邊訴苦邊自責:“都怪我,對孩子打游戲沒有管控,現在說什么都來不及了!”
如果“網癮”給晨晨帶來的僅僅是視力損害,那么市民陳女士的遭遇則讓人有了更多反思。陳女士上初一的女兒小蕊,平時癡迷追劇、刷抖音。陳女士起初沒在意,直到一個月前,她發現自己淘寶上多了一條購物記錄。“她用我的賬號偷偷買了什么‘椪糖’,產品頁面上還寫著‘臨終前嘗點甜頭’等恐怖字眼……”陳女士所說的“椪糖游戲”出于時下火爆的韓國驚悚懸疑網劇《魷魚游戲》中的經典橋段,挑戰者要完整取出椪糖,破裂或超時都算失敗,必須付出“死亡”代價。
無論晨晨媽,還是陳女士,交談中,記者明顯感受到她們的煩惱與無奈。“一方面,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大量信息,成為學習社交的重要平臺;另一方面,青少年身心發育尚不成熟,任何不良網絡信息都可能刺激誘導其產生不正確的觀念、情緒甚至行為。”天津社科院社會學所社會心理學專家王小波一語道出家長們的共同擔憂,“網絡的虛擬性容易造成現實感的缺失,比如現在有的孩子動不動就提到‘死’,他們覺得這并不可怕,因為在游戲和動漫中,‘死亡’之后還會復活,這使他們對現實和虛擬世界難以區分;還有一些青少年習慣網上交友后,現實中的人際交往能力不斷‘退化’,甚至有兩個同學面對面都要通過手機才能對話。”
信息時代的全面到來,讓“00后”“10后”這些網絡“原住民”對電子媒介愈發有著深入“基因”的親近和依賴,互聯網更成為青少年在學校與家庭之外的“第三課堂”。既無法“一刀切”,又不能“大撒把”,面對互聯網這把“雙刃劍”,在“管制”和“放飛”之間,究竟有沒有第三條路可走?王小波認為,不妨從多角度發力:“首先,網絡媒體一定要擔負起維護青少年上網安全的社會責任,提供大量更有教育意義的、充滿正能量的信息;其次,家長和學校應正確、及時、有效引導青少年提高網絡素養,適當培養青少年網絡信息鑒別、篩選能力,而不是一味被海量信息所裹挾同化。”王小波說,眼下,很多地方都已經有學者提出,要把網絡素養教育納入到學校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這或許成為未來的新趨勢。“還有一點就是要培育青少年的網絡法律意識,進行有針對性的法制宣傳教育,使他們在遵守網絡法律規范的同時,能夠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從而預防違法犯罪、受騙上當等一些惡劣事件的發生。”
(本報記者李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