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躥下跳”的氣溫,冷不丁會致人感冒。更讓人猝不及防的是,還會導致面癱的發生。1月5日,楚天名醫大講堂在省中醫院門診舉辦,邀請周仲瑜教授為患者義診。她提醒,季節交替或氣溫變化較大時,面癱就進入到高發期,而早期針灸治療是縮短面癱病程、改善癥狀、恢復神經功能的優先選擇。
氣溫變化大,面癱患者增多
只因產后洗發沒有及時吹干,來自蔡甸的30歲新手媽媽吳女士,竟然在第二天就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怪相”:左側眼瞼閉合不全,左側口眼歪斜,并有左耳耳鳴現象發生。在省中醫院針灸科住院治療2個療程后,她的面癱基本治愈。對于這次不期而遇的“尷尬”,吳女士感慨:“真沒想到一個細小的疏忽,竟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
周仲瑜介紹,風寒襲表,是導致面癱的外因之一,但引發面癱的原因絕不僅是受涼吹風。周仲瑜強調,當人體在疲勞、睡眠不足、情緒低落或婦女產后,會導致正氣虧虛,免疫力下降,此時更容易感染病邪,如流感病毒、水痘病毒、皰疹病毒等。
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醫院收治的面癱患者中,大多是20歲至40歲的年輕人,以大學生、白領和產婦等年輕人群居多,這是因為他們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健康、工作壓力大等,從而導致正氣虛弱,免疫力下降。
針灸應早介入,促進恢復預防后遺癥
面癱具有一定的自愈性,少部分體質較好、癥狀較輕的面癱患者可以在不進行任何治療的情況下慢慢痊愈。但對于大部分面癱患者來說,進行及時、系統、正確的治療很有必要。
“面癱患者得到確診后,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盡早地進行針灸治療,可促進病情恢復,預防后遺癥的發生。”周仲瑜提醒,尤其是面癱癥狀較重的患者,若未進行及時、系統、正確的治療,不但會使病情的時間延長,還會增加面部功能障礙、面肌痙攣等后遺癥發生的幾率。
有觀點認為,面癱患者在發病的早期,不可以進行針灸治療;在面神經的水腫消退后,才可以進行針灸治療。現在的研究則認為,面癱患者在發病的早期進行針灸治療,并不會損傷面部神經,相反,能修復損傷的神經,有利于對病情的控制。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至2020年,省中醫院針灸科門診接診的面癱患者有7000多例,其治療有效率超過97%。
“針刺治療面癱,可加速面神經炎癥局部淋巴和血液的循環,加強新陳代謝,調整生理機能,改善面神經營養,加強神經再生,保持了肌肉的彈性、改善血循環。”周仲瑜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目前,面癱急性期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盡早地進行正規的針灸治療已得到西醫的廣泛認同。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藥物治療和針灸治療的同時,面癱患者還應每天對著鏡子做面部功能鍛煉,可做抬眉、閉眼、鼓腮、嚼口香糖等面部動作。
預防面癱,可做面部保健操
預防面癱,關鍵是要注意防寒,加強鍛煉,提高人體的正氣。省中醫院針灸科推出面部保健操,通過面部按摩保健,疏經通絡,活血化瘀,增強面部肌肉力量,防治面癱。按摩前先可做熱敷或中藥煎湯(桂枝9克,防風9克,蘇葉9克)浸濕毛巾熱敷,謹防藥液誤入眼內。
按摩手法:1、輕輕點揉印堂穴。用雙手大拇指抹法自印堂穴(眉心處)交替向上抹至神庭穴(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2、點揉印堂穴后,用拇指從印堂穴向左或右抹至太陽穴;
3、點揉睛明穴后,自睛明穴(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下沿眼眶下緣抹至太陽穴;
4、點揉迎香穴后,自迎香穴(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沿顴骨抹至耳前聽宮穴(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后方,張口時成凹陷處);
5、點揉承漿穴后,自承漿穴(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用一指禪推法推至下頜角;
6、在患側顏面部由下頜向太陽穴方向做擦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蔓 通訊員 胡夢 黎婉婷)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