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年來,吉林省德惠市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原則,積極完善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機制,大力實施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呈現出托管模式多樣化、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技術專業化、服務裝備機械化的良好發展態勢。
德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服務組織培育工作,深入實施合作社提升、家庭農場發展、服務主體培育“三大行動”,切實提升服務能力,有效解決破解“誰來種地”難題。集成政策資源,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類企業、供銷合作社等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7500個,從業人員8萬余人。實施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全市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組織發展到182家,服務面積達到32萬畝,服務小農戶2.2萬戶。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制定《德惠市關于建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主體名錄庫實施方案》,經專業評審,有157余個組織通過審核,全部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名錄庫,實施動態監測。
2022年,德惠市承擔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任務和全省農業生產托管整縣推進試點任務。
德惠市充分利用現代管理手段,加強社會化服務規范化建設,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和手段,實現服務信息對接,資源合理流動,提高服務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務管理水平。逐步實現農業生產托管中耕、種、防、收等各環節農機服務精準監測,有效防范和化解作業質量監測難、面積核查難、補助資金發放風險大等隱患和問題。堅持把服務對象滿意度作為衡量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推廣使用吉林省標準服務合同文本,探索制定了統一、規范、簡便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工作流程,加大對服務標準、服務價格和服務合同的指導監督,進一步提升了社會化服務水平。
2021年開展服務質量問卷調查,農戶對服務主體滿意度達到100%。
同時,德惠市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業生產托管模式,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道路。由服務組織承擔包括提供生產資料在內的耕、種、防、收等環節全程托管服務的方式,農戶按照合同約定支付服務費用,主要農產品歸農戶所有。2021年,全市實施保姆式全程托管的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到41個。全市2個村實現整村保姆式全程托管,托管面積達到1486.92畝。服務組織不承擔生產資料,僅為農戶提供耕、種、防、收等環節的機械化服務,農戶按照約定支付服務費用,主要農產品歸農戶所有。2021年,全市2個社實現整社機械化服務,服務面積達到4890.1畝。將承包地入股服務組織,土地經營權變股權、農民成股東,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全程托管服務,收益后按照約定股份比例為農戶分紅。2019年,在朱城子鎮干溝子村8社試驗性推行按比例分成入股方式,當年有60%社員入股,到2021年已經達到90%成員入股。積極協調全市各家銀行,為支付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費用困難的農戶提供貸款,并由農業農村部門依據政策予以貼息,有效解決了農戶融資難、融資率高等問題,有力確保農戶農業生產正常開展。
此外,德惠市充分整合域內域外資源,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鼓勵各類服務組織加強與中化(吉林)等進行合作,發揮規模經營優勢,通過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MAP)的應用,線上線下服務緊密相結合,涵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全過程,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逐步實現農產品生產市場化、專業化和品質化。圍繞“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合作共贏”的宗旨,將著手構建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平臺,推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主體資源整合,齊心協力探索解決、切實破解農業經營主體做不了、做不好的共性難題。啟動縣、鄉、村三級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中心建設,根據服務半徑合理布局,形成縣有服務中心、鄉有服務平臺、村有服務站點的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搭建起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軌道。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李志明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