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9月27日,全省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暨國家試點工作推進會議召開。會議提出,全力打造鹽堿地等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的“吉林樣板”,為實施“千億斤糧食”工程、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提供堅實支撐。
(資料圖)
我省是全國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分布比較集中的5個省份之一。全省耕地后備資源679.45萬畝,其中具備開發條件的耕地后備資源429.76萬畝。國家大力推進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特別是9月9日國家正式批準我省開展相關試點,對吉林是一個重大機遇。
會議強調,加快推進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是挖掘新增耕地潛力、拓展補充耕地渠道的重要途徑,是嚴守耕地紅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決策。要高起點高質量地謀劃好、研究透,大膽地先行先試,率先探索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的新路徑新技術新模式,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全力打造鹽堿地等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的“吉林樣板”。
會議提出:
一要強化規劃引領。
摸清后備耕地資源數量、分布、水資源匹配等情況,抓緊編制建設總方案和年度、地區具體建設方案,推動重點任務加快落地。
二要強化技術支撐。
在良田、良種、良機、智慧農業上下功夫。
“良田”方面,通過土地平整、深耕深松、摻沙改土等物理措施改善土壤結構;通過使用土壤改良劑、增施有機肥,降低PH值、提升地力;對現有技術模式成熟度進行篩選評價、集成優化,分類建立一套技術過硬、可行有效具有吉林特色的高效低成本的鹽堿地治理模式和技術路徑。
“良種”方面,加強耐鹽堿作物篩選與培育,由過去單純的以水洗堿轉向以稻治堿。突出抓好生態化利用和種業創新,選育推廣一批綠色、高產的耐鹽堿作物品種。推動更多國家關于耐鹽堿品種選育科研實驗等相關項目落地吉林。加快建立育種聯盟等科研創新平臺,鼓勵引導“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參與。
“良法”方面,大力推廣水稻有序拋秧機等先進農業機械。
“智慧農業”方面,依托5G技術,大力開展智能傳感器、無人機田間作業、無人收割機、實時智能灌溉等相關技術領域創新。
三要夯實水利基礎。
堅持“以水定地”原則,加快引嫩入白擴建、大安灌區二期、松原灌區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設,完善干支渠輸水排水體系,優化水土匹配格局。堅持節水和用水并重、治污和用水并舉,做好灌區退水凈化處理,提升區域水生態,變“水瓶頸”為“水支撐”。
四要強化項目實施管理。
統籌水源配套、灌區建設和改造工程項目,強化新增耕地項目建設和管理,確保治理后耕地質量達到高標準農田標準。統籌農業生產設施配套,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抓好項目竣工驗收及后期管護工作,確保治一片、成一片、見效一片。
五要用好用足政策。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支持金融機構開發金融產品,推動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建設。
六要完善管護長效利用機制。
加快構建管護新機制新模式,保障項目新增耕地長期穩定種植。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新增耕地承包,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大力發展鹽堿地特色農產品,打造弱堿地稻米等綠色生態特色品牌。
七要嚴守生態底線。
加強源頭污染治理,堅決杜絕次生災害,保障鹽堿地綜合利用持續發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八要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發揮試點作用,在技術路線、技術模式、技術體系等方面形成好經驗,完善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體制機制。要建立強有力的推進機制,強化組織領導,加強協調聯動,形成部門合力,開展好督導檢查,推動試點工作落地落實。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王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