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向往的冬天在吉林丨“金滿”冬捕,只在吉林

            北緯45°,清晨,零下20多攝氏度。每年12月末開始,每天有近兩百名漁民準時齊聚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冰封的湖面上,他們沿用最原始的方式捕魚,傳承著近千年的漁獵技藝。

            冬捕中,揭秘吉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

            查干湖,蒙古語為“查干淖爾”,意為白色圣潔的湖。位于吉林省西部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是吉林省境內,最大的天然湖泊,漁業資源豐富,盛產胖頭魚、鯉魚、草魚、鯽魚、鰱魚等68種魚類。


            (資料圖片)

            獨特的生態和地理環境,造就了這里自古以來鑿冰捕魚的習俗。

            在遼金時期,查干湖冬捕就享有盛名,雖然歲月更替,傳承依舊。每年12月末到春節前,是這里冬捕作業的黃金期。

            鑿冰、撒網,一條條大魚從冰中躍起,漁民們一年的辛苦勞作,化作收獲的喜悅。

            查干湖冬捕的魅力在于什么?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查干湖冬捕為冰雪世界的冷冽注入了一份炙熱的人文力量。每年的“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查干湖,體驗冬捕的特別風情。

            沿襲了古老的漁獵文化傳統,各種工具的運輸,依舊采用最樸素卻實用的馬車,漁民們通力協作,卻又有明確的分工,到達漁獵地點后。

            天還沒亮,漁民們各司其職,火速進入工作狀態,“漁把頭”首先插好大旗,在冰上劃出“網窩子”。負責打镩的漁民,找準方位后,就要破冰鑿開一個冰眼,作為“下網口”。

            “下網口”鑿好后,每隔15米,還需要再鑿出一圈“導網口”,冰镩鑿冰非常消耗體力,漁工需要舉著20多公斤重的“冰镩”,上上下下。

            “導網口”鑿好后,在水下“穿針引線”的穿桿就要出場了,利用走鉤將穿桿“送”入冰下,穿桿后端系一水線繩,水線繩后帶大絳,大絳帶網,緩緩地推向一個又一個冰眼,初步形成漁網的水下“移動路線”。

            漁工們趕著駿馬拉動絞盤,隨著漁網被緩緩拉出,一條條活魚浮出水面。

            也許你會好奇,年年捕撈,為啥查干湖還有這么多的魚?

            據悉,查干湖冬捕的網都很有講究,網眼要6寸以上,出網時,小于三四斤的魚會被漏掉,回湖里繼續生長,這樣做保護了生態,也是查干湖“年年有魚”的秘密之一。

            捕撈上來的“頭魚”寓意吉祥,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對象,查干湖“頭魚”的拍賣價格也在逐年上升。

            今年,頭一網就打出了8.8萬斤魚,迎來了“開門紅”,再次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如今,世代生活在查干湖畔的漁民們堅持“取舍有度”,將生態保護理念根植于心,日子也因此過得愈加紅火。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陳志文/文

            圖片來源于新華社、圖蟲創意 趙一妍/制作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