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你聽過“沒骨花鳥畫”嗎?這種傳統中國繪畫的技法,風格獨特,瀟灑俊逸,富有情調。1月13日,吉林省博物院將舉行院藏沒骨花鳥畫專題展,向公眾展示“沒骨花鳥畫”的魅力。
“沒骨花鳥畫”是我國傳統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它省去了輪廓線,直接用顏色點染,這種畫法始于宋代的徐崇嗣,但僅見于文獻記載,并沒有實物傳世。相反,其祖徐熙“落墨為格,雜彩副之,跡與色不相隱映也”的風格記載在宋以后多有畫跡佐證,如宋徽宗的《枇杷山鳥圖》,在明代發展為成熟的“勾花點葉”,代表畫家如王榖祥、周之冕等。至清代惲壽平,在總結前人技法的基礎上,將“沒骨花鳥畫”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特點是以瀟灑秀逸的用筆直接蘸顏色點染成畫,講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為滿足,富有文人畫的情調韻味。
本次展覽以院藏宋代以來的花鳥畫為主線,輔以雙鉤花鳥畫與寫意花鳥畫的實踐技法研究,結合專門藝術史和理論對沒骨花鳥畫的演變進行一個系統的整理和展示。
展覽共分前后兩期,1月13日—2月14日為一期,本期展出二十一件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六件,分別是明代孫隆《花鳥草蟲圖》卷、林良《禽鳥圖》卷、陸治《秋圃花蝶圖》扇面,清代惲壽平《菊花圖》扇面、《魚藻圖》軸和虞沅的《九秋圖》卷;2月16日-3月16日為一期,屆時需將六件一級文物展品回庫,替換為其他的沒骨花鳥畫精品,此舉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珍貴文物。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殷維
圖片由吉林省博物院提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傳統中國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