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國寶”鴨故事匯丨“拍鴨人”李溪洪,被中華秋沙鴨改變了半生的人 觀焦點

            前半輩子,李溪洪穿著光鮮亮麗在商界觥籌交錯;后半輩子,他穿著迷彩服獨自坐在石頭堆里,守著照相機拍中華秋沙鴨。他的半生,被中華秋沙鴨改變了……


            (資料圖片)

            1967年出生的李溪洪曾經是一位商人,2014年到長白山地區做和生態有關的生意,才第一次了解中華秋沙鴨。好像冥冥中注定的一般,李溪洪對中華秋沙鴨“一見鐘情”,為了留住它的倩影,2016年起,他成為一位專業的“拍鴨人”。

            每年2月末李溪洪就會來到長白山,等待第一只中華秋沙鴨踏雪而回。一直到11月最后一只中華秋沙鴨離開,他才會回家。

            李溪洪常年駐扎在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頭道站,他自掏腰包購買了各種拍攝設備,搭建了帳篷。為了能夠更加親密和隱蔽地拍攝到中華秋沙鴨,他還在觀測站的下面填了石頭,然后帶著一床被子,一套戶外裝備,兩套拍攝設備駐扎在這里。這里的空間非常低矮,只能容納一個人坐著,進進出出都需要貓著腰鉆來鉆去。他說:“我經常凌晨4點就來,一直呆到天黑,十幾二十個小時是常事兒。有一次為了等中華秋沙鴨,我在這里駐扎了14天!”

            李溪洪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他滿臉都是笑容,他說:“我以前做小生意,經常和朋友吃吃喝喝,身邊總是一大群人。現在我可以一個人一天都坐在這個小河邊等著拍小鴨子,覺得好像兩輩子。但我特別喜歡現在的生活,因為我很熱愛。我的微信簽名是‘耐得住寂寞方能享受孤獨’,這就是我的想法。”

            李溪洪習慣在手機上把每一套照片背后的故事都記錄下來。向中國吉林網記者展示自己相機、手機里滿滿的中華秋沙鴨照片,他如數家珍。

            有一只叫“豁嘴”的中華秋沙鴨讓他記憶特別深刻。李溪洪第一次見到它是在2019年,這只鴨子的嘴巴下面有一只小肉瘤,所以被叫做“豁嘴”。“豁嘴”第一次當媽媽之后,小鴨子跟著它跳巢后不到兩個小時,鴨寶寶就被搶走了。李溪洪說:“中華秋沙鴨有一個習慣,就是小鴨子跳巢之后,如果兩只鴨媽媽狹路相逢,它們就會進行爭斗,贏的那只鴨媽媽會把輸的鴨媽媽的寶寶一起帶走。‘豁嘴’就是輸的那一只。”“豁嘴”的寶寶被其他中華秋沙鴨帶走之后,李溪洪原本以為它會和其他鴨媽媽一樣就這樣離開這里,重新孕育其他的寶寶,但沒想到它站在石頭上望著上游失去寶寶的方向發出了哀鳴。

            中華秋沙鴨“豁嘴” 李溪洪供圖

            李溪洪說:“那種凄慘的叫聲,我聽著都覺得特別心碎。”后來,“豁嘴”就變成了一只特別的中華秋沙鴨。它曾經遇到過一隊鴨媽媽已經死去,可能是由第一只跳巢的鴨寶寶帶領的一群鴨寶寶,“豁嘴”看到之后立刻游過去帶領鴨寶寶們。李溪洪說:“我以為有了這群鴨寶寶,能填補它失去自己孩子的痛苦,沒想到它帶著鴨寶寶玩了一會兒,又反口去咬它們。”李溪洪后來連續兩年看到“豁嘴”發生類似的事情,去爭奪鴨寶寶,爭奪到之后又拋棄它們,“我總是忍不住把它們當人類去想,你說‘豁嘴’是不是遭遇了心靈創傷呢?”

            從2016年到2023年,李溪洪從未缺席過中華秋沙鴨的回歸。他說自己對這群小鴨子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越拍越喜歡,由此開始關注中華秋沙鴨的生存環境,關注物種的保護以及生態的保護。

            他把自己拍攝的很多珍貴的照片都免費贈送給了保護站,目前就掛在保護站的墻上。李溪洪說:“我想只要我能走得動,就會一直拍攝中華秋沙鴨。未來我老了,希望能出一本中華秋沙鴨的書,把我拍攝的照片、我記錄的故事留給下一代的人,希望他們也能更好地保護中華秋沙鴨。如果有什么機構需要保護和研究中華秋沙鴨,我也愿意無償把我這些素材贈送給他們,希望我的這份熱愛能夠繼續傳承。”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殷維 郭雍皓 李志明

            攝制 明鑫睿

            攝影 郭亮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