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池南區漫江村位于長白山腳下,是松花江、鴨綠江的發源地,清候補知縣、宰相劉墉后人劉建封踏查長白山、命名天池十六峰時,曾在此留有“走過大荒三百里,居然此處有桃源”的詩句。
(相關資料圖)
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以來,池南區充分發揮沿邊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扎實推進興邊富民,民生顯著改善、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邊防鞏固安寧,有力推動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沿著G331國道,進入環長白山旅游公路,道路兩旁是茫茫林海,這里被稱為中國東北最美公路,如同項鏈般串起了沿線美景,池南區漫江村好似這條項鏈上耀眼奪目的邊陲明珠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游客。
這個只有2400多人的村子,8年前,還全是泥草房和木刻楞房子,村里出去的年輕人,很少還有回來的。長白山區無霜期短,地里莊稼長不熟,這里農業并不發達,村民們只能靠放山跑山、賣山貨來維持收入。
近年來,隨著長白山旅游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覺醒了的漫江村人發現自己“捧著金碗要飯吃”,他們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從旅游產業掘了第一桶金。漫江村是建州女真訥殷部的故地,所以復建訥殷古城成為漫江村的第一個項目,而古城如今也已經成為國家4A級景區。一時間到長白山旅游“上山看天池,下山看古城”,成為了眾多游客的首選。漫江村的大學生牟宗偉聞訊辭了外地的工作,第一個來到訥殷古城就業,如今已成為總經理,他把20多個村民培養成了員工,帶頭搞起了文化游。
古城的興盛,也讓民兵連長陳文序、排長吳永國、班長李國棟看到了希望,激發了他們建設家鄉的熱情。從小在這里長大的陳文序,早就聽說村里的老黑河邊上有個抗聯密營,經過三人的不懈努力,終于尋找到了曾經的抗聯密營遺址。
如今池南區老黑河遺址被評為AAAA級景區、被中宣部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漫冮村入選中組部紅色旅游試點村、文旅部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紅色游越來越熱,每天接待游客應顧不暇。村里還組織村民們自導自演了話劇《記住老黑河》,已累計演出了100多場;村歌《漫江紅》獲全國村歌優秀獎……如今陳文序為自己的家鄉當上了導游,吳永國成了保安經理,李國棟也成了景區的工程部總監。2023年上半年老黑河遺址共接待了來自全國的游客5.4萬人。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看到山上那汩汩的涌泉,漫江村依托得天獨厚的高鍶溫泉,開發出了獨特溫泉養生項目,累計鋪設了20多公里管線,引溫泉水下山,先后吸引了香港恒豐、珠海天沐等一大批企業入駐,建設了多家溫泉酒店,為村里創造了諸多就業崗位。在得知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后,返鄉大學生周宴仟帶著愛人,一同回到了村里,如今成了長白山天沐溫泉總經理,月收入高達上萬元,和他情況類似的還有好多,一多半是本村村民,在家鄉實現了就業。
文化游、紅色游、溫泉游,讓漫江村徹底火了,年游客量達到了50多萬人。漫江村人搶抓機遇,趁勢而上,向著文化和旅游發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如今村里有了自已的賓館、牛場、大櫻桃基地、山野菜加工廠、自來水廠、中草藥交易中心;依托村里優質礦泉水資源,吸引了勞德巴赫精釀啤酒及3家礦泉水企業入駐;還創立了屬于自己的村辦企業——紅柳集團。
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村莊的稅收從8年前的10萬元增長到現在的3000萬元,常住人口超過2600人,讓每個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都有了就業機會。村民每家每戶每月可以領取200元菜補,60歲以上老人還有養老補貼,目前村委會已連續發了五年了,已累計發放了1800多萬元。
如今的漫江村已不再是過去的窮鄉僻壤,村民們幾乎全部搬進了新居,住進了花園式洋房小區,走在村莊的街道上,你會看到整潔的房屋、綠樹成蔭的景觀、還有村民那洋溢著幸福笑容的笑臉。不僅村民住上了新居,村上還新建起了新村部樓、幼兒園、醫院、體育館、污水廠、消防站和供熱中心。
村莊的發展不僅帶來了物質上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帶給了村民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這里的人們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對于自己的村莊,他們不再是被動的觀望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奮斗者,當年的小山村煥發出了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王恩龍 文/攝
視頻來源:長白山池南區管委會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