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天天訊息:專家解讀 “文沁閣” 設計理念:沁潤南粵文脈 聯系歷史未來

            “嶺南風骨——廣東美術名家典藏作品展”展廳。南方日報記者仇敏業 肖雄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聚焦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

            中國國家版本館7月30日正式開館,圍繞廣州分館的討論熱度也在不斷升溫。廣州分館“文沁閣”何以得名?成為各界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南方日報記者近日采訪設計團隊專家學者,解讀“文沁閣”的文化內涵如何體現在場館設計與書法題字中。

            綠色設計理念展現南粵精神

            中國國家版本館“一總三分”,分別為中央總館文瀚閣和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在設計團隊看來,“文沁閣”的“沁”字象征著嶺南青山綠水、郁郁蔥蔥的地貌,也代表著南粵大地實干精神所迸發出的生命力。

            為了讓“沁”字所代表的南粵特色和地域精神通過建筑得以展現,設計者采取了多種具體的表達。何鏡堂院士介紹,在文沁閣的設計中大量運用了“水”這一元素,通過水將藍天綠意映襯進建筑的環境中。“水利萬物而不爭,卻能把美好的一面展示出來。這不僅是建筑設計中的物質元素,更是一種精神載體。”他解釋道。

            此外,建筑檐部的光控通過細部的刻畫,讓現代的光暈流淌進整個傳統建筑中,呈現出天光綠意相互融合的感覺,也反映出設計者對“沁”字的理解和表達。兩層的中庭能夠將天光過濾,一直牽引至地下文明基石處,體現了歷史和未來相結合的關系。

            廣州分館的設計同樣“沁”出新意、“沁”出綠意。“這是座綠色的建筑。”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建筑設計副總負責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何鏡堂創作院副院長張振輝介紹,文沁閣的風雨連廊可遮陰,外墻的百葉設計既能透光、還能觀景,辦公研究用房設于東側高臺之上……遮陽、隔熱、通風等問題首先從建筑本體解決,正是對綠色環保理念的體現。

            題字取自“天下第一正書”

            除建筑本體外,“文沁閣”館名匾額的書法題字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同樣引人關注。“文沁閣”三字集自歐陽詢被譽為“天下第一正書”的《九成宮醴泉銘》。《九成宮醴泉銘》是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征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得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

            《九成宮醴泉銘》結體修長,中宮收緊,四邊開張,左斂右縱,化險為夷。字形隨勢賦形,左右結構作相背之勢,上下結構上窄下寬,間架開闊穩定,氣象莊嚴。其布白勻整,字距、行距疏朗,為九宮最準者,全碑血脈暢通,氣韻蕭然。

            正所謂“文以載道”,作為新時代標志性文化傳世工程,廣州分館對書法字體嚴加遴選,以“政治性、人文性、經典性、藝術性”作為入選原則。入選書法家既需要有杰出的書法造詣,也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歐陽詢最終從多位古今書法名家中脫穎而出。

            歐陽詢精通書法,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稱“初唐四大家”。“歐體”書法于平正中見險絕,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不僅是一代書法大家,也是一位書法理論家。歐陽詢所撰《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為中國書法理論留下一筆珍貴遺產。

            據介紹,為增添文沁閣的人文氣息,廣州分館內部其他場館未來將陸續增加書法名家題字,觀眾屆時將能從中充分感受中華文明根脈深厚的動人魅力。

            南方日報記者楊逸 王涵琦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九成宮醴泉銘 南方日報 書法名家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