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音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曾瀟 譚錚
喺廣州民間金融街旁嘅沿江中路上,有一座古色古香、民國氣息濃郁嘅老建筑,如今被用作銀行營業部。好多街坊喺江邊散步嘅時候,會路過呢度,但可能未必詳細了解佢嘅故事。今日嘅粵講粵有古,我哋就傾下呢棟樓。
(資料圖片)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 audio 標簽。
在廣州民間金融街旁的沿江中路上,有一座古色古香、民國氣息濃郁的老建筑,如今被用作銀行營業部。很多街坊在江邊散步時,經常路過這里,但可能未必詳細了解它的故事。今天的粵講粵有古,我們就聊一聊這座小樓。
這座建筑是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中央銀行的舊址所在。1924年8月15日,“中央銀行”在這里正式揭牌。開幕典禮上,孫中山向各界代表發表講話。據當時的報紙記載:“儀式極為隆重。演講詞頗長,每講至痛快處,掌聲如雷,約歷半小時。 ”在籌措軍政經費的過程中,孫中山遇到了許多困難,這也是他推動成立中央銀行的主要原因。
1923年初,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并積極籌劃北伐,以期統一全國。然而,當時廣州的形勢并不樂觀,頻繁的戰爭和內部派系的爭斗,使革命政權面臨著極為嚴峻的財政困難。
當時,廣東金融也極為混亂。外國銀行控制著廣東金融市場。華商金融機構中,除了十來家中小銀行外,便是四五百家銀鋪,它們多買空賣空、投機倒把,利用政局變動制造金融風潮并從中獲利。而官辦的廣東省銀行,在政治波動的直接沖擊下,信用低下。
新成立的革命政權沒有自己掌控的金融機構,金融命脈受人操縱,而大本營又要出師北伐,所以孫中山決定在廣州籌建一個能直接掌握的金融機構。
新設立中央銀行,籌集足夠的初始資本金是第一關,也是極大的難關。在中央銀行揭幕儀式上的演講中,孫中山說:“這個銀行之所以能夠開辦,就是因為借了外國資本1000萬。”據記載,當時孫中山決定以銀行為抵押品,發行債票,向在粵洋商借款毫銀1000萬元,作為銀行資本。
錢雖然借來了,但各方各面又開始盯上了這1000萬元。為了保護這筆資金,孫中山還特意用比喻說明它的重要性。他把這1000萬元形象地比作能夠下蛋的雞乸(母雞)。如果把這個雞乸一次吃完了,以后便沒有很多的蛋吃。如果不吃雞乸,以后便可以“一本萬利”。
有意思的是,歷史學界對于這1000萬元是否真實存在有爭議。《中國金融》2013年第18期上刊登文章《孫中山初創中央銀行資本金之謎》。作者分析認為,這筆初創資本金其實并不存在。
不過,該文作者也表示:“在財政匱乏、金融混亂的情況下,中央銀行的成立勢在必行,為樹其信用,對外界宣稱有此資金,確屬一種高明的策略和手段。“
廣州中央銀行成立之時,正是國民革命運動轟轟烈烈進行的年代。廣州中央銀行穩定金融市場,為開辟黃埔港,興辦造紙廠、士敏土廠(即水泥廠)、制革廠等募集了資金。同時,廣州中央銀行積極為政府籌劃軍政費用、促進財政統一,使廣東國民革命根據地日益鞏固,國民政府得以有力量興師北伐。
在近代中國中央銀行制度發展史上,廣州中央銀行首次正式使用了“中央銀行”這一名稱,具有標志性的意義,在中國金融史上也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