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全球熱聞】網絡中國節 | 心懷皓月 致敬師恩

            當中秋節邂逅教師節,故人相聚亦感念師恩,正是一年極具詩意的時節:一杯茶、一輪圓月、一個月餅,可以寄托這個節日里的相思與感恩。

            從古到今,山水相隔總讓人心生許多思念的情愫,故借明月寄相思。如今雖科技發達,但一通電話、一次視頻,遠不如就在身旁陪伴來得溫情。

            月亮是懸掛在天空的詩,雙節來臨,少了詩詞怎么行?讓我們在詩詞中感受煙火,賞山閱水,游覽名勝,當一幅幅畫卷在眼前展開,耳畔便會響起娓娓道來的經典詩詞。長長短短的句,是短短長長的情,一個個古雅的曾經與現實交織在一起,跨越時間,完成一次游覽山河的旅程,共度詩情畫意的中秋……


            (資料圖片)

            經典名詩

            雄渾闊大的中秋詩

            《望月懷遠》

            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每年中秋,很多人會引用這千古名句來送祝福,讓張九齡的這首月亮詩加添了穿越時空的佳節氛圍感。這首詩意境雄渾闊大,感情真摯,情景交融,古拙大氣。

            委婉動人的中秋詩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首詩以寫景起筆,描寫月光、棲鴉、桂花景致,以抒情結尾,把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委婉動人。全詩意境清幽,韻味無窮。

            基調輕松的中秋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看月賞桂是中秋節一大民俗活動,詩人將神話傳說、生動想象與桂花飄落的景象,合成了一幅中秋民俗畫卷。全詩充滿了輕松、聯想的基調。

            富有哲思的中秋詩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唐 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

            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清洗塵世,酷暑退去,萬景澄明。“星辰讓光彩”點出明月的光彩使星辰都甘心相讓。最后感慨人間變遷,月亮卻依舊從容恒久,引發讀者遐思。

            妙用對比的中秋詩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這首詩以對比的手法,抒發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前四句是今昔對比,后四句是抒情。用詞通俗易懂,卻打動人心。

            經典名詞

            最為出圈的中秋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表達了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也表明了自己在失意時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心態。整首詞將情、景、理完美融合,基調昂揚、豁達、大氣,最后兩句堪稱千古名句。南宋學者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釋然樂觀的中秋詞

            《中秋月》

            明 徐有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這首詞構思巧妙,下片首句與上片末句頂針,下片末句與上片首句銜接。在寓意上,這首詞展現出釋然開懷、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并送出美好的祝福,“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

            具科學斷想的中秋詞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宋 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首詞耳目一新,是辛棄疾仿照屈原《天問》的寫法創作的,對月亮提出一系列疑問,并進行猜測,表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求索的精神。不少文人以月寄情的詩詞,或寫悲歡離合,或寫游子思念,辛棄疾則根據自己對天空的觀察、思考,融合有關傳說,讓這首詞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還有可貴的科學斷想,頗有新意。

            辛棄疾寫過不少中秋、月亮題材的詞,比如《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十分好月,不照人圓”,傷離別,志未酬,亦是百感交集的中秋名作。又比如《一剪梅·中秋無月》,“憶對中秋丹桂叢”,流露出好花相陪、杯酒當歌的從容。

            喜憂交集的中秋詞

            《陽關曲·中秋作》

            宋 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最有名的中秋詞當屬《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了與親弟無法相聚的思念與祝愿。后來,兄弟兩人有了團聚的機會,7年來,第一次同賞月華,蘇軾寫下這首詞,表達“人月兩圓”的喜悅,但調寄《陽關曲》,又與別情沾上邊。久別重逢,歡喜之余,也難免感傷與感慨,相聚的好時光太短,終要分別……末兩句,“明月明年”與“此生此夜”相對,心思巧妙。

            令人慨嘆的中秋詞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宋 蘇轍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蘇轍與其兄蘇軾感情深厚,7年來第一次相聚過中秋,蘇軾寫下《陽關曲·中秋作》,蘇轍則寫下這首《水調歌頭·徐州中秋》記其事。

            詞作上片敘寫蘇轍與其兄蘇軾歡度中秋夜的情景,下片就眼前相聚想到隱憂——相聚卻無法久留,并勸其兄早日歸隱。

            致敬師恩:

            訴中秋之事,沁舐犢之情

            今年中秋節恰逢第38個教師節。柳恩銘博士致敬中秋、教師節的新書《詩經心讀》在廣州發布。柳恩銘博士告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賞月之舉,當然不能說始于唐宋。在遠古時期,人們會崇拜月亮,也感受到月色之美。《詩經》中留下了抒寫柔美月色的詩篇,《陳風·月出》中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詩句。

            柳恩銘博士表示,教師節讓我們想到了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而《詩經》與孔子的關系更密切。有一種說法是:《詩經》約成書于春秋中期,孔子從眾多詩中進行精選,最終選出305首經典詩歌,編訂成冊交給他的弟子們學習,當時稱為《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從《詩經》開始,古典詩詞中可用于師恩致敬的名篇佳句甚多,柳博士舉例說,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鄭燮《新竹》);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等。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詩句并不是為老師而作,但與為人師表的品格相近,也適合現代人贈予老師,表達敬意。

            談及中秋節,柳恩銘博士介紹道:中秋節,源于《詩經》的年代,天子秋祀拜月,秋天的拜月自然選在滿月時光。中秋節定型于唐代,盛行于唐宋,明清之后逐步與春節、端午一起成為三大傳統節日。

            《詩經》年代,沒有“中秋節”的明確定義,卻有對月光的精彩描寫。描寫月光的《陳風·月出》,那種美足以讓人們陶醉數千年!

            《陳風·月出》原詩——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這是一首情詩,描寫了月下少女的步履、情態、體態之美,抒發了主人公面對心儀的女子可望而不可即的孤獨憂傷,是一首唯美的小詩。

            美在景色凄清:月光皎潔,月光明亮,月光朗照,但相對于陽光,月光的清輝依然是朦朧的,主人公心中的美少女就是在這種朦朧的月光中徐徐出場,徐徐漫步,婀娜柔美,讓人心生憐惜,有一種淡淡的凄清之感!

            美在意境凄迷:作者布置了清輝,看到了月光下徐徐漫步的少女,仿佛看到了少女的徘徊猶豫,仿佛看到了少女的憂思與孤獨。這種唯美的描寫,一下子把讀者也帶入其中,仿佛讀者就是那位少女,也或許就是那位癡情的少年!

            美在感情凄婉:正如月光下少女形象的朦朧,少女倩影的縹緲,少女體態的裊娜,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似乎真實又似乎虛無,似乎對自己有意又似乎毫無把握,似乎含情脈脈又似乎有些陌生,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捉摸!怎么不叫人憂傷,怎么不叫人焦躁,怎么不叫人煩惱!

            《詩經》中描寫月亮的不多,把少女放在月光之中,也就只有這一首,但已經是描寫少女與月亮的壓卷之作!

            心懷皓月:

            詩意中秋游,共賞圓月明

            中秋賞月是習俗,而經過歷代無數文人墨客的歌詠,賞月賦詩儼然成了一種文化傳統。那份有關“團圓”的情愫,直擊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燦若星辰的詠月詩流傳至今,驚艷千年,美不勝收!中秋是最溫馨、最具文化底蘊的傳統佳節之一,更是屬于中國和世界的詩詞載體……

            中秋的詩,不少會引入相關傳說或習俗,比如嫦娥,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寫道:“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我國有些地區有“待月華”的習俗,傳說中秋夜嫦娥因思念人間,會把月宮中的一些寶貝撒下,拾到的人就能得到幸福。詩人筆下,桂花飄落,不是傷感事,反而別有意味。詩人創作此詩的前一年高中進士,正是人生意氣風發之時,又適逢佳節,所以全詩輕松,略帶俏皮。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寫中秋最出名的宋詞當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前還有個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子由即蘇軾的弟弟蘇轍。在中秋的夜晚,大家都希望能和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暢飲,但事實上因各種原因未必能如愿,蘇軾也未能與子由共度中秋,但蘇軾是一個特別曠達的人、想得開的人,這首詞的最后,他安慰自己,也表達了美好的祝愿。

            詩圣杜甫寫過《八月十五夜月》,共兩首,采用了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給人蒼茫悲涼之感,這與當時他身處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第一首中的“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滿滿的都是對家鄉的思念,游子在外漂泊,孤獨而凄苦。而第二首詩中的“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卻將詩的整個境界都升華了,憂國憂民,這也正是杜甫的偉大之處,他從來都是屬于人民的詩人,其高尚的情懷總讓人肅然起敬!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也是一首寫得極好的中秋詩,以月寄情。白居易將去年的這天和今年的這天相對比,極盡曲折,表達了被貶的無奈與孤寂,詩人遙望西北,渴望回到家鄉,渴望擁有溫暖,可現實是自己孤身一人在外。

            除了唐詩宋詞里留下了眾多關于中秋的名篇外,《紅樓夢》里也有關于中秋的段落。比如在第76回中,賈府過中秋節的時候,林黛玉和史湘云來到凹晶館聯詩,內容也和中秋詩詞的特點相似,帶有凄清孤獨之感,接著引出了非常有名的兩句詩: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

            古風今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如今,每年的中秋節,廣州的中秋詩會、賞月活動等豐富多彩,詩意氛圍拉滿。今年,廣州非遺街區(北京路)就有浪漫安排。據介紹,在廣州,中秋節曾流行“樹中秋”。“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所以也叫“豎中秋”。兒童還會“耍祿仔”,玩的是中秋節吃剩的柚子皮制成的花燈。為此,廣州非遺街區(北京路)發起了“造月亮”活動,邀請眾人做傳統花燈及通草畫制作,一起慶祝這個傳統佳節。此外,永慶坊非遺街區的魚燈和“月亮橋”刷屏,吸引不少年輕人前去打卡,魚燈耀眼,橋下燈光與倒影連成一彎“月亮”,頗有古風與詩意,中秋可以來這里奇妙游。嶺南印象園也推出月上嶺南·中秋奇妙游……那么,遙想當年,皎潔的月光映襯出萬家燈火,風雅的古人又是怎么過中秋節的呢?

            中秋節在宋朝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夢粱錄》記載:“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民間尚且如此,宮里還會舉行更盛大的宴會,六品以上官員都得出席,宴會上君臣會一起吃宮餅。每年中秋,汴京城的酒樓都會售賣新釀的酒,此時節螃蟹也正好上市,因此中秋飲酒吃蟹是少不了的。

            吃月餅的風俗自古就有,不過那時候不叫月餅,宮里宴會上吃的叫宮餅,民間吃的叫小餅。在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制作方法更加精致。蘇軾在詩中曾寫過“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

            唐人繼承了魏晉的瀟灑,盛唐氣象導致賞月活動更加風行,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唐詩中賞月的詩歌很多,名句不斷。其中,記載農歷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賞月的詩歌也不少。唐代賞月一般是親友聚在一起,一邊宴飲,一邊觀月聊天,文人則對月賦詩。也有人獨自賞月,獨賞明月留下的多為思鄉思友之作。杜甫喜歡賞月玩月,曾連賞3天,并寫下詩篇。在眾多賞月詩中,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千古名句,到現在依然備受推崇。張祜的《中秋月》則寫道:“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絕域行應久,高城下更遲。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上半部寫中秋美景,下半部寫自己久處邊塞,在月圓之夜不能與親人團圓的愁緒離情,字里行間透露的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南朝梁人鐘嶸在《詩品序》中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說明四時的特色風景已成為詩人文士所吟詠的對象,而秋季之月成為秋季的特色。唐代詩人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說:“月可玩。玩月,古也。謝賦、鮑詩、朓之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他說月亮可以賞玩,并說南北朝時期的謝靈運、鮑照、謝朓等詩人都喜歡玩月,留下了許多玩月詩。比如南朝鮑照的《玩月城西門廨中》就是玩月佳作——

            始出西南樓,纖纖如玉鉤。

            末映東北墀,娟娟似蛾眉。

            蛾眉蔽珠櫳,玉鉤隔瑣窗。

            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

            夜移衡漢落,徘徊帷戶中。

            歸華先委露,別葉早辭風。

            客游厭苦辛,仕子倦飄塵。

            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

            蜀琴抽白雪,郢曲發陽春。

            肴干酒未闋,金壺啟夕淪。

            回軒駐輕蓋,留酌待情人。

            作者既用巧妙的比喻形容月之美,千里輝映,流光溢彩,又寫了撫琴的高雅情調、宴席的閑適,意境優美,可通過這首詩來了解古人玩月會做些什么。

            歷史上最看重中秋、作詩最多的帝王非乾隆莫屬,他關于中秋賞月的詩多達100余首。不止作詩作詞,古代文人也會以書畫和詩詞相結合的方式記錄、慶賀佳節,比如王獻之的《中秋帖》、宋徽宗的《閏中秋月帖》、文徵明的《中庭步月圖》、唐寅的《嫦娥執桂圖》等都與賞月有關。

            粵語唐音:

            中秋詩詞會,童蒙續傳承

            廣州著名詩人陳永正表示:嶺南詩歌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長期堅持使用唐音。從唐代的張九齡到明末嶺南三大家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直到清代黎簡、梁鼎芬,始終一脈相承。雅正而博大的唐音,使嶺南詩一直保存了一種盛唐的氣息。清代洪亮吉評價嶺南三大家有“雄直之氣”,這也正是嶺南詩歌最鮮明的特色。清代黎簡融合了李賀、韓愈和杜甫的詩風,同時又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詩詞文化對少兒啟蒙和粵語唐音的傳承無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中秋佳節,在廣州市兒童公園舉行了一場溫馨的兒童詩詞會,少兒身著漢服,通過不同的節目,向公眾展現了他們的才情和詩意。其中,用粵語誦讀古詩詞是廣州打造詩詞之都的一大城市特色,粵語是保留古漢語元素最為豐富的地方語言,因此在中秋之夜,用粵語誦詩,的確別有一番時空穿越之感。

            這場中秋詩詞會亮點多多——

            亮點一:

            讀詩、頌詩——感受經典古詩的魅力

            一輪明月總能引發無限思量。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紛紛寄情于中秋佳節,產生無數的名篇佳作。在“詩詞認讀區”與“詩詞吟唱區”,通過讀詩頌詩的方式感受經典古詩的魅力。

            “詩詞認讀區”位于公園南門廣場,利用10塊展板,以中秋節為切入點,通過展示與中秋節相關的詩詞,圖文并茂地向小朋友們講述歷史悠久的中國詩詞文化,領略詩詞底蘊,潛移默化地接受古典文學的熏陶。“清心”涼茶花藝園內的“詩詞吟唱區”,穿上漢服的小朋友們與吟唱達人們一起,或站、或坐,齊聚圍讀,共同感受“穿越千年,與古人誦古詩、賞佳節”的節日氣氛。此外,還有精彩的古箏表演。

            亮點二:

            作詩、學詩——來一場浪漫邂逅

            作詩從來不是古人的專利,賞月愛月的情懷即使跨越千年,卻始終不變。在感知樂園的“創作展示區”,會展示詩詞愛好者創作的關于“月”或“中秋”的古體詩詞。這些古體詩詞中,又有哪些現代元素呢?游客可以將“小紅花”送給自己最喜歡的詩詞作品。

            “文化交流區”設在非遺文化館中,9月10日及12日上午,通過“刷爆大詩人朋友圈——趣學古詩詞講座”“古代中秋詩詞意境賞析沙龍”,游客朋友們可趣味學習詩詞知識,領略詩詞魅力,揭開詩詞里那如幻似真的意境,感受詩詞之美。

            亮點三:

            中秋豈能無燈——制燈、猜燈謎樂趣多

            9月10日上午,在“月映桃李·歡聚中秋”——中秋節、教師節雙節同慶非遺宮燈制作活動中,親子家庭可以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宮燈的知識,并且手工制作一個精美宮燈,共度難忘的歡樂時刻。

            文創屋旁的涼廊上古色古香的燈籠交錯排列,讓人目不暇接。這些古風燈籠都“內有乾坤”,下方懸掛的詩詞類燈謎小牌子,考驗著游客們。誰是詩詞達人?誰是猜謎能手?在燈謎區,猜對即可贏得精美獎品。

            此外,還有多場親子闖關活動,通過趣味游戲,增進親子關系。

            策劃/陳偉勝、周嫻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波

            圖/視覺中國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水調歌頭 天涯共此時 海上生明月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