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最新消息:【音頻】粵講粵有古丨荔枝灣涌上“艇仔”故事多

            文、音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來源于廣東省檔案館公眾號

            啱過去嘅中秋節,唔知大家有無出去玩咧?中秋節首日,廣州市荔灣區永慶坊的“嶺南奇妙游”潮玩市集就吸引咗唔少年輕游客前來打卡拍照。永慶坊所在的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喺廣州西關老城嘅核心地帶,佢附近嘅荔枝灣,對于老廣州嚟講,喺最好嘅賞月所在。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 audio 標簽。

            舊時喺中秋夜的荔枝灣,唔少街坊會選擇租一艘船艇,泛舟河中,即使租金比平時要貴十倍,依然十分搶手。今期的《粵講粵有古》,我哋一起來聽下荔枝灣同“艇仔”嘅故事。

            剛剛過去的中秋節,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荔灣區永慶坊的“嶺南奇妙游”潮玩市集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輕游客前來打卡拍照。永慶坊所在的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是廣州西關老城的核心地帶。它附近的荔枝灣,對于老廣州而言,多年來都熱門的賞月所在地。

            20世紀20年代初的荔枝灣游艇

            舊時在中秋夜的荔枝灣,泛舟賞月,是不少廣州街坊所愛。即使租金比平時起碼要貴十倍,荔枝灣涌上的艇依然十分搶手。本期的《粵講粵有古》將和大家分享荔枝灣涌上那些“艇仔”的故事。

            荔枝灣涌上的艇,是分種類的,以前不少文章在提到它們時,將其稱為"紫洞艇""花艇""畫舫"及"舢板"等。其實在搭客擺渡方面,主力軍是"洋板艇"。其次是"大廳",一種無配置、簡陋的、用四根柱子支起頂篷,且體積比洋板艇小得多的艇只。還有一類則是形如蜻蜓的"塘尾仔"。

            20世紀20年代初荔枝灣的蓮池

            如果按配套服務分,主要是"食艇",它分為三類,有專門制售菜肴酒食的"菜艇",有專門制售粥品的"粥艇"和專售水果、香煙、酒水、小食的"生果汽水艇",又有人稱其為"果艇"。當然還有一種出租留聲機或賣唱的小艇。至于"紫洞艇",那是一種超級豪華、固定不開動的大船。

            坐洋板艇游玩,是往日荔枝灣游船河的"重頭戲"。洋板艇得名于造艇的主要用木——坤甸木。坤甸指的是印尼坤甸市,讀音與廣府話"坤甸"接近,是華僑華人集中地,過去廣東從坤甸進口此木較多,于是"坤甸木"就成了其代稱。它材質硬重、強韌耐腐、抗蛀力強,且不怕潮濕、水泡后更堅實、油漆后光亮性好,宜作造船木材,特別適合制造航海木船等,因此清代廣州船舶業多采用坤甸木,至今珠江三角洲地區也常用坤甸木來制作龍舟。

            20世紀50年代初廣州荔灣湖上的艇仔粥

            洋板艇到底長什么樣?從小說《三家巷》里可窺見一二。該小說提到:"到了荔枝灣,租了一只裝飾華貴的花艇游玩。這花艇有白銅欄桿,白銅圈手坐椅,正中懸掛紅毛大鏡,兩旁掛著干電池紅綠小電燈。那艙篷下吊著一個很大的茉莉花球,比小桌上鋪的臺布還要潔白,又散發著撲鼻的芳香。"

            20世紀50年代的廣州荔灣湖公園

            由于洋板艇靈活機動,因此成為了大多數客人在荔枝灣游船河或去大坦沙海角紅樓等地游玩的首選交通工具。

            荔枝灣的魅力有多大?著名作家郁達夫曾在日記里寫“照相后,去西關午膳,膳后坐了小艇,上荔枝灣去。天晴云薄,江水不波,西北望白云山,只見一座紫金堆,橫躺在陽光里,是江南晚秋的煙景,在這里卻將交入殘冬了。一路上聽風看水,搖出白鵝潭,橫斜叉到了荔枝灣里,到荔香園上岸。”

            時光荏苒,廣州人游覽荔枝灣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已經改變,但對荔枝灣的情懷不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荔枝灣涌 核心地帶 交通工具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