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錦,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是中國壯族傳統手工織錦。90后壯族小伙冀麒宇是連山壯錦織造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他從小便在織機前看著外婆和母親織錦,耳濡目染中也對壯錦產生濃厚的興趣。“從小我就覺得這個東西是那么的美好,我就應該把它好好地傳承下去”,對于壯錦織造技藝的傳承和推廣,冀麒宇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他決定和母親一起來守護這門傳統技藝。
創新設計
與母校共建鄉村振興服務基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填報大學志愿時,冀麒宇特意選擇了在紡織及服裝設計領域都具有優勢的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就讀于服裝設計系。在大學期間,冀麒宇所有的作業和比賽,都圍繞著“壯錦”這個課題展開。冀麒宇對壯錦的鉆研和熱愛得到學校的賞識。在學校的幫助下,冀麒宇和母校共同建立起一個鄉村振興服務基地,輸送更多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來到基地學習壯錦技藝,并在此基礎上對壯錦進行現代化改良。創新的火花在這群年輕人的努力下,不斷迸發。
傳統的織機體積比較大,織造過程也相對繁瑣,經過冀麒宇和他的團隊改良后,新款織機可以減少織娘一半工序,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傳統的壯錦面料厚重,不便日常穿著,他們便將壯錦面料改良成一種輕薄而又舒適的面料,不僅可以日常穿著,還可以用在家紡之中,壯錦的應用領域得到進一步拓寬;傳統的染色技藝只有10多種顏色,通過對染料進行創新,目前壯錦可以呈現兩百多種顏色,視覺上更為絢麗多彩,成品受到更多年輕人青睞。
想要讓壯錦在現代社會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壯錦還需要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因為我是學藝術專業的,所以我就想把我們壯錦的形象給設計出來,就是大家看到的‘連連’和‘山山’卡通形象,從開始做到最后的呈現,我們用了接近三年的時間。”冀麒宇自豪地向我們展示他設計的“連連”和“山山”。屏幕上,兩位少數民族少年身穿色彩絢麗的壯錦服飾,神采飛揚,姿態翩翩,傳遞出壯錦的獨特魅力與滿滿活力。
返鄉創業
壯錦織出美好生活
隨著冀麒宇的壯錦設計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冀麒宇感覺到返鄉創業的時機已經成熟。2016年,冀麒宇回到家鄉成立了壯瑤風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并開設壯瑤風采錦繡專業合作社,對村民進行壯錦織造技藝培訓,幫助她們售賣壯錦作品。冀麒宇的目標是在促進壯錦技藝傳承的同時,助力當地村民增收致富。
壯瑤風采合作社的順利運轉,離不開連山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非遺項目建立之后,政府也在資金、人員培訓、搭建平臺等方面給予了很大的幫助,讓我們可以心無旁騖地做設計和出作品。”冀麒宇對記者表示。
壯瑤風采合作社的建立,切實改變了當地村民的生活。合作社織娘鄧土蘭在加入合作社之前,是一名外出務工人員,由于需要照顧老人小孩才回到家鄉。在動員之下,她加入了壯瑤風采合作社,從零開始學習壯錦技藝,現在已經成為合作社里數一數二的織造能手,還經常作為代表外出學習,跟各地的非遺傳承人進行交流。“之前住在大山里面,生活比較困難,來了合作社之后,我一年多了4萬左右的收入,現在在鎮上買了房子,生活便利多了。”鄧土蘭笑著講到生活的變化。
談到未來,鄧土蘭充滿憧憬:“我想帶動更多鄉村婦女傳承壯錦技藝,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目前,連山擁有縣級以上非遺項目45項,其中國家級1項:傳統舞蹈《瑤族小長鼓舞》;省級有傳統音樂《瑤族八音》《壯歌》等4項;市級有《舞火獅》《舞木貓獅》《舞龍燈》等18項。縣級及以上非遺傳承人共計31人。
近年來,連山全面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七月香”壯家戲水節、牛王誕、盤王節等民族節慶活動,大力宣傳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并成功申報了一大批非遺項目,有力推動非遺事業加快高質量發展。
接下來,連山將做好非遺的普查、保護、傳承、開發等系列工作,以發展非遺產業為抓手,全面推進非遺“五進”工作,推動非遺人才培育工作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規劃建設鄉村振興非遺工坊,以非遺項目的發展推動鄉村振興,讓越來越多村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