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梓青
(資料圖)
1963年,北京大學無線電物理系畢業的陳雨生,和一批大學畢業生收拾行裝,來到馬蘭基地。
作為最早奔赴馬蘭基地的廣東籍大學生之一,陳雨生在中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和戰友們一道,將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長久以來,他的事跡不為人所知,我們僅能從目前公開可查的簡歷窺見一二:他先后獲得國家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共5項;獲得部委級或部隊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8項……
廣東馬蘭戰友們說起陳雨生,都會豎起大拇指:那可是基地中獲少將軍銜者廣東第一人!
北大才俊 一畢業就入伍
1937年8月,陳雨生出生在廣東潮州一個普通家庭。據陳雨生的夫人倪惠云回憶,陳雨生在家排行老三,上有兩個姐姐。陳雨生的父親常年在外,母親一人肩挑背扛,賺錢養家糊口,將三個孩子拉扯大。1957年,陳雨生從汕頭金山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后調整為無線電物理系。
1963年陳雨生大學畢業時,正是國家核武器研究急需人才之際,部隊到學校要人。就這樣,陳雨生一畢業即入伍,開始了長達57年的軍旅生涯。倪惠云告訴記者,陳雨生畢業后連家都沒回,7月中旬就直接到北京的通縣(現通州)報到,后隨研究所于1966年遷至新疆馬蘭。
倪惠云是陳雨生在北京大學低兩級的師妹,二人在大學校園里相識相戀。剛開始,倪惠云沒有隨丈夫去部隊。1974年,倪惠云也來到馬蘭基地,與丈夫共同奮斗在大漠戈壁。
“那時(基地)的條件很艱苦。”倪惠云回憶說,在馬蘭基地一年四季蔬菜都很難吃到,每年的6月底7月初,才能從烏魯木齊拉一些韭菜、菠菜等蔬菜。平時,就只能靠大家找一小塊土地,利用業余時間在“自留地”上種點蔬菜。
低調為人 為國防奉獻一生
由于陳雨生從事的是當時最核心、最機密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大多不為外人所知,只能通過一串串榮譽窺探一二:1966年陳雨生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1989年榮立個人二等功;先后獲國家發明獎、科技進步獎5項,獲部委級或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8項;1991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被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2001年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1987年,陳雨生所在的研究所整體搬遷到西安,此后陳雨生便來到西安工作和生活。雖然來到了西安,但是陳雨生依然參與到馬蘭基地的工作之中,直到上世紀90年代。2002年,陳雨生退休,此后定居生活在西安。
朱煥金是陳雨生的校友和同事,1963年畢業后他們同時到部隊,參與到核武器的研制中。朱煥金告訴記者,陳雨生主要從事無線電方向的工作,在“抗核加固”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陳雨生的組織能力比較強,把全國的抗核加固工作都做得有聲有色。”
據倪惠云回憶,陳雨生后來回過潮州老家兩次。1989年,陳雨生回老家陪孩子參加高考。此前因為考慮到基地的教育條件較為薄弱,以及工作的研究所即將搬遷,陳雨生將二兒子送到老家的金山中學上高中,1989年恰是他二兒子在潮州高考。2006年,陳雨生的大姐身體狀況不佳,他回老家探望了大姐。
“在當時,我們回老家都是比較低調的。”倪惠云告訴記者,每次回去除了見見親友,“誰也不知道我們是做什么的。”入伍這么多年,老家當地的領導都不知道陳雨生的情況,他們也從來沒有麻煩過當地領導。
2020年11月17日,陳雨生在西安病逝。逝世前他就寫好了自己的挽聯,要求不開追悼會,將自己的骨灰送回老家,與自己的母親安葬在一起。后來經過單位領導拍板,才辦了一個簡樸的追悼會。
奮斗在羅布泊的廣東人中,陳雨生的軍銜最高。但他低調為人,默默無聞,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的國防科工事業。而他的一生,恰是奮斗在羅布泊的廣東人的縮影。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