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珠江流域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監測結果,2021年,珠江流域水質優良國控斷面比例為94.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近年來,珠江流域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流域治理,治山護水換來一江清水向東流。
(相關資料圖)
水質在全國主要流域中穩居前列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陽宗海景色秀麗、碧波粼粼,2021年被評為省級美麗河湖。但在2008年,由于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環境違法,導致陽宗海水體受到砷污染,使陽宗海水質下降到劣Ⅴ類。
“為有效解決砷污染問題,我們實施減污降砷行動,突出生態保護,加強水污染防治。”陽宗海生態和水資源保護局局長舒曉剛介紹,他們完成含砷固廢、廢水等系統治理,同時加強面源污染治理,建立環湖截污管網,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
如今,陽宗海不僅治理了砷污染,還實現了沿湖村莊污水收集率90%,從源頭上阻斷污水、垃圾進入陽宗海,水質也恢復到Ⅲ類。
位于西江中游的廣西桂平市是郁江、黔江、潯江的三江匯流地,當地人口稠密,畜禽養殖場和工業企業眾多。當地政府通過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規劃布局、污染物不達標排放的工業企業實施分類整治,解決水污染防治問題。
在江邊生活了50多年的莫明堅是個“老桂平”。“現在水質變好了,每天來這游泳、釣魚的人都多了,晚上江邊熱鬧極了。”莫明堅說。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1年,廣西112個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8.2%以上。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排名中,廣西有9個地級市穩居前30名。
“十三五”以來,廣東經濟總量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西江、東江、北江和韓江等大江大河水質優良。地級以上城市和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均100%達標,茅洲河、練江等重污染河流水質顯著改善。
廣東省珠海市西江磨刀門水道,奔騰2000多公里的西江水在這里匯入大海。珠江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主任劉斌看著寬闊的水面說:“雖然水面看起來有些渾濁,其實是江海交匯泥沙涌動所致,監測斷面基本保持Ⅱ類水質。”
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珠江流域水質持續改善,并非朝夕之功,背后是各地、各部門長期抓生態建設,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取得的寶貴成就。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區,地處珠江源頭。這里有潺潺流淌的珠江水,有水草肥美、候鳥成群聚集的濕地,作為珠江源頭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當地堅持把保護放在首位,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建設行動,守護好珠江源頭的綠水青山。
不斷推進河湖面貌治理,也是治水的重要舉措。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寶恩介紹說,近些年,珠江委依托河湖長制平臺,依法管控水空間,嚴格保護水資源、加快修復水生態,以河湖“清四亂”、陳年積案“清零”、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整治為重點,強力拆除水上別墅、違建碼頭等違法建筑,清理整治堆渣填土,督導拆除網箱養殖,取得了以點帶面、震懾一片的顯著效果。
貴港市東湖公園是廣西最大的城市內陸湖公園,緊連西江支流郁江。為保護一江碧水入郁江,當地近年來對東湖啟動實施綜合整治開發工程。通過采取對周邊截污排水、清淤補水、修建人造白鷺島等措施,將東湖公園打造成市民休閑旅游、健身娛樂的好去處,也實現了東湖和郁江水循環的良性互補。
珠三角河涌治理也取得突出成績。曾幾何時,珠三角一些地方在發展工業過程中,一些小河涌被污染,茅洲河更是其中的典型。面對治水難題,廣東全面開展三角洲河網及周邊流域排污口“查、測、溯、治”工作。一盤棋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和配套管網建設,加快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和管網修復,推動污水處理設施效能不斷提升。
以制度建設扎牢流域生態屏障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力爭短期成果,更要著眼于長遠實現可持續發展。
廣西通過制定中長期流域規劃,持續推進重點流域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近年來,廣西以《廣西西江經濟帶水環境保護規劃(2016-2030)》等系列規劃,統籌流域區域、上下游、左右岸和干支流,統籌城市鄉村、水域陸地,實現多部門流域保護治理規劃的“多規合一”。
廣東每年制定年度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方案,明確了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責任分工、路線圖、時間表。廣東省政府建立廣佛跨界河流、東江及練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或適時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重點工作。
“積極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實際的流域治理管理體制機制,加快《珠江水量調度條例》等立法進程,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王寶恩說,珠江委正積極探索推動從法治的角度,不斷提升流域治理管理能力和水平。
(新華社)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