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全球最新:珠海斗門“白蕉海鱸”:江海匯合處躍出一條“希望魚”

            白蕉海鱸全席宴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鄭達

            一組數據顯示了如今珠海斗門白蕉海鱸的火爆:塘頭收購價從7月份前后的每斤13元左右漲到了如今的近18元,還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在以往,海鱸的塘頭價格往往在中秋后開始下跌。今年的海鱸價格不降反升,漁民們心里樂開了花。

            9月23日的廣東豐收節當晚,8位名廚的8道海鱸菜品讓白蕉海鱸再次“出圈”,到斗門吃海鱸成了國慶期間的新風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條小小的海鱸魚,到底有怎樣的魔力,成為助力斗門鄉村振興的“希望魚”?

            優良環境造就“致富魚”

            白蕉海鱸好在哪里?這要從斗門的地理位置說起。

            珠海市斗門區毗鄰黃茅海,是珠江河口優良水環境的典型代表,這里也是我國首個河口漁業示范區。“斗門水質條件好,過境水量充沛,鹽度梯度變化,自然生產力高。除個別月份的寒潮天氣,斗門全年大部分時間的池塘水溫都適合海鱸生長,優質豐沛的水資源是造就斗門白蕉海鱸優質并高產的先決條件。”珠海市斗門區河口漁業研究所所長崔闊鵬介紹,“白蕉海鱸養殖業經多年發展,池塘形成了多區域連片分布格局,并且規格基本一致,能形成有效的規模化管理。”

            在養殖戶梁炎明家的魚塘邊,坐著好幾個等待購買白蕉海鱸的客商,他本人正指揮工人進行捕撈和裝運。梁炎明是斗門新沙村白蕉海鱸養殖戶,他家魚塘今年迎來了大豐收。“一塘魚大概有8萬斤,這些魚將銷往全國各地,供預制菜加工使用。”梁炎明說。

            自2004年開始養殖白蕉海鱸以來,梁炎明承包的魚塘從50畝發展到如今的450畝,養殖規模翻了10倍,為此他聘請了十幾名工人。“僅僅這一塘魚就可以賣出十余萬元。”梁炎明說。

            白蕉海鱸池塘養殖屬于集約化高密度養殖模式,對電網配套、道路運輸能力、水系供水量要求很高,而斗門水電路網的發展為白蕉海鱸產業的穩步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珠三角發達的陸路、水路和航空交通條件,滿足了海鱸產品大量快速外運的條件要求。

            “從購買臺風保險到資金扶持,政府給了我們不少幫助。”梁炎明笑著說,“今年的純利潤預計有一百多萬元,我們對未來信心很足。”

            崔闊鵬介紹,這里不僅有海鱸養殖一個產業,還有飼料、動保、銷售、加工及各細分產業,均圍繞海鱸養殖形成產業鏈配套,這大大降低了海鱸養殖成本,提高了海鱸養殖業效益,“目前海鱸種苗環節最薄弱,但這幾年在當地政府大力引導和扶持下,正在慢慢構建本地化的種苗培育體系。”

            在廣東豐收節現場,珠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黃志豪打出的“四張牌”,打開了白蕉海鱸在全國的知名度,同時也推動了海鱸價格的提升。“現在市場對海鱸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一直供不應求,海鱸價格也達到了歷史新高。”廣東省海鱸協會會長、強競集團董事長劉強說。

            目前,斗門全區海鱸養殖面積達3.9萬畝,全產業鏈產值達170億元。養殖產量達15.6萬噸,占全省產量70%,占全國產量50%,白蕉海鱸成了名副其實的“致富魚”。

            白蕉海鱸訂單暴增

            將迎來“黃金發展十年”

            斗門白蕉海鱸產業經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齊備的規模化養殖設施,生產模式和生產技術也已經成熟穩定,不僅一線養殖技術人員基本都具有較成熟的養殖經驗,各階段臨聘的熟練輔助人工也很充足,隨時可以滿足池塘養殖的生產安排。

            但如何把“致富魚”變成“共富魚”,這需要從更高層面為海鱸魚做好頂層設計。

            “我們為漁民開展技術輔導,聘請專家教授走進養殖場。”劉強表示,他們還扶弱做強拓展產業鏈,積極對接市場,同全國很多大型酒店都有對接;在預制菜方面,更進一步開發新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

            9月26日,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結合廣東各地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實踐舉辦的座談會上,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發言表示,要善始善終,以終為始,做好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珠海斗門廣東主會場后節慶文章,把豐收節活動做成節慶經濟,希望斗門持續講好海鱸故事、傳播海鱸品牌、推廣海鱸經驗,打造豐收節經濟,將白蕉海鱸做成千億大產業。

            “目前我國水產業和加工業的春天才剛剛開始,未來發展空間巨大,隨著政府對白蕉海鱸的重視,白蕉海鱸品牌影響日益增大,加上水產加工業和預制菜產業的發展,接下來將是海鱸的黃金發展十年。”劉強說。

            “希望魚”帶動產業大發展

            白蕉海鱸不僅僅是鮮魚市場的佼佼者,在預制菜方面也逐步嶄露頭角。在斗門,“時間就是金錢”的廣東速度得以全面體現——活魚從進入加工廠到制成海鱸系列產品僅需90分鐘——這種鱸魚加工品即使清蒸,鮮美程度也完全不遜于鮮魚,并且質量口感更穩定,售價更高。

            當前,斗門區將高質量發展預制菜產業園作為打造農業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

            集元水產早在十幾年前開始研究腌魚,無意中成為預制菜行業的“開路先鋒”,近幾年,該公司將目光瞄向了預制菜產業。

            “豐收節之后,白蕉海鱸的影響力大幅上升,我們每天的訂單都在暴漲,起碼增長了30%。”該公司總經理謝祖銘告訴記者,“我們的預制菜在90后、00后消費群體中非常受歡迎,他們利用預制菜,只要五到十分鐘就可以吃到跟酒店大廚水平相當的鱸魚菜品。”

            謝祖銘表示:“預制菜對于企業來說是個發展新機遇,我們將加大研發力度,推出更多有顏值更有品質的預制菜新品,提升白蕉海鱸附加值,讓養者有利,吃者有福。”

            最讓謝祖銘引以為傲的是該公司研發的金湯酸菜海鱸魚,該產品一經發售就引爆了市場。鮮魚加工成預制菜后,銷售價格大幅提升,漁民再也不用在豐收季搶著上市,再也不用“看天吃飯”。

            一條魚造福一方百姓,白蕉海鱸成了“希望魚”。目前斗門海鱸通過“龍頭企業+基地+漁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農民走上了致富路,海鱸加工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出口到日韓、歐美等地,聞名國內外市場。

            品牌擦亮了,才能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我們不僅要提高海鱸魚質量,還要賦予其品牌文化內涵。”劉強表示,“希望通過預制菜平臺打造海鱸魚產業鏈,提升品牌知名度,完善相關渠道,讓白蕉海鱸更符合消費者要求,支撐品牌發展。”

            一條魚帶動一個產業,當前,斗門區大力發展以白蕉海鱸等特色優勢水產品為主導的預制菜產業,著力構建預制菜產業發展體系。斗門區預制菜產業園以斗門智能制造經濟開發區為發展腹地,一期項目占地面積約285畝,總投資20億元,目前已建成水產品深加工廠房30萬平方米,20萬噸冷庫容量,集水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倉儲配送、質量監控、配套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二期項目重點建設25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和建筑面積3.7萬平方米的白蕉海鱸產業服務中心;三期項目將打造冷鏈物流產業集群,打造以白蕉海鱸為主、其他水產品海產品及農副產品為輔的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這將進一步助推海鱸產業轉型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白蕉海鱸 萬平方米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