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策劃:杜傳貴 林海利
總統籌:林潔
執行統籌:蔣錚 張華 黃海昀
(資料圖)
指導單位: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出品:羊城晚報
羊城晚報大健康研究院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魏星 張雄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海生只休息了1天:“今年的國慶假期應該是近年來最辛苦的一個了。從10月1日到6日連做4臺急診手術,每臺手術七八個小時,還要嚴密監測患者術后的情況。同時,還要協調整個大外科外調核酸檢測人員……”
從醫30多年來,陳海生曾把高州市人民醫院心外科發展成國內著名的心臟中心,創造了心臟外科的諸多奇跡;他主刀的各種高難心臟手術超過12000例;他的足跡踏遍廣東、西藏、江西、貴州四省區的36個縣市,愛心義診總里程超過了25000公里,開展了2000多例扶貧救助先心病手術。
陳海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10年來,我國心臟大血管外科發展迅速,在很多關鍵技術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廣東省心外科在新技術、新產品、產學研醫等方面則走在全國前列:“10年來,廣東省心臟大血管外科領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值得驕傲!”
在縣級公立醫院創造心外科奇跡
羊城晚報:把高州市人民醫院心外科發展成國內著名的心臟中心、創造行業奇跡,您是如何做到的?
陳海生:高州市人民醫院是一所縣級公立醫院,其心外科成為國內著名的心臟中心,是高州市人民醫院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1996年,我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進修心外科。有一起學習的同學笑我:“你們一個縣醫院,進修心臟手術,能有什么前途?”其實,正是因為在最基層,才更清楚心臟患者的求醫艱難,我更應該學習最先進的技術,造福地方群眾。
創業艱難,從1998年設科開始,我就是科主任。對每一例手術,我都在術前仔細診斷、術后守候在病床邊,隨時監護病人的生命體征。做一例、好一例,逐漸在行業內顯露名聲。與此同時,我把心外、麻醉、體外循環、ICU整合為一體,當時高州市人民醫院心外科也是國內較早進行一體化管理的心臟中心。
我先后在省內率先開展了雙向格林手術治療復雜先心病,增加了患兒活下去的概率;從右側小切口手術到胸腔鏡心臟手術,小切口治大病,讓患者不單能活下去,更能自信地活下去。經過一例例成功手術經驗的積累,8年后,高州市人民醫院心外科心臟手術的手術量突破1000例,挺進全國十強。
廣東心臟外科手術發展全國領先
羊城晚報:從高州到廣州,您見證了廣東省心外科的發展。您認為,近10年來,全省在心外科發展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陳海生:近10年來,我國心臟大血管外科發展迅速,在很多關鍵技術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21年《中國心臟外科手術和體外循環數據白皮書》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725家醫院共開展心血管外科手術278056例。與2020年相比,2021年全國心臟手術增加5.5萬例。
與此同時,廣東省的心臟大血管外科也得到了全方位的發展,手術數量和手術質量一直位列全國前五,各項新技術、新產品、新理念相繼應用于臨床。2021年廣東心臟手術開展19813例,與2012年相比增長31.77%。其中,2021年,廣東心臟瓣膜手術6599例(全國排名第2),先心病手術7063例(全國排名第2),冠脈搭橋手術1690例(全國排名第10),大血管手術2358例(全國排名第7)。
廣東省先心病手術量一直穩居全國第二。在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莊建教授、陳寄梅教授等帶領下的“產前診斷與產后治療一體化”模式的推廣,大大提高了先心病的診斷水平,廣東省新生兒及復雜先心病矯治技術水平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在心臟瓣膜手術量上,廣東也一直穩居全國第二。可以說,我們為全國胸腔鏡心臟瓣膜手術的推廣作出重大貢獻。在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全弓置換手術方面,10年前廣東省僅有幾家單位能夠獨立開展,現在已有20多家單位能獨立開展,廣東省在普及和提高急危重癥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救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讓患者在各地市就能得到及時治療。十年來,廣東省心臟大血管外科領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值得驕傲!
讓年輕醫生成為復合型人才
羊城晚報:您認為心臟外科建設中最寶貴的經驗是什么?
陳海生:心臟大血管外科是高難度、高風險、高投入的專科。現今成熟的心臟外科中心,是集心臟外科、麻醉科、體外循環科、超聲科及ICU為一體的心臟外科體系。我認為,心外科的發展要具備四要素:醫院領導的大力支持;高度專科一體化管理體系及亞專科的發展;人才的引進、培養,團隊的建設;設備的投入,這是保障醫療質量的前提。廣東省人民醫院心研所心外科、高州市人民醫院心外科管理體系的建設為我國心外科發展提供了借鑒之路。
羊城晚報: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的發展如何?未來有何目標?
陳海生:目前,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是集心臟外科、體外循環及ICU為一體的心臟專科,專業發展已細分為:先心病組、瓣膜病組、冠心病組、大血管病組、心臟大血管介入組、彩超組。每個領域都有“得力干將”,我們會根據不同的病人,制定出最合適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這幾年,我們也致力于幫助基層醫院提高心外科技術水平,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醫療服務。2017年,我們牽頭成立了廣州心血管外科專科聯盟,來自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等26家三級甲等醫院心血管外科參與聯盟,近五年已舉辦了10次大型學術會議及國家級、省市級繼續教育學習班,為全國心外科技術的推廣提供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
未來,我們更要注重年輕醫師培養,把年輕醫生培養成“一手拿手術刀,一手拿導管”的心血管外科復合型技術人才,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外科手術、介入或者雜交手術治療,為患者提供個體化治療方案,向微創化、無創化的心臟大血管技術發展。
愛心義診里程超25000公里
羊城晚報:行業里都稱您為“愛心醫生”,是什么原因讓您組織各種愛心救助活動、成功救治幾千名先心病患兒?
陳海生:作為一名老黨員,我努力讓先心病孩子不因經濟原因延誤治療,不因地域原因得不到治療,不因技術原因得不到針對性治療!
在我國,每年出生的新生兒中,有15萬至20萬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患兒如果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可治愈的。救助一個孩子,就等于挽救一個家庭。2009年,我在廣東省首先提出“新農合報銷一點、醫院減免一點、基金會資助一點”的“三點模式”,讓貧困家庭的先心病孩子得到免費治療。市一醫院心外科開展了“愛心扶貧”工程,13年來,我們的足跡已經踏遍廣東、西藏、江西、貴州等地區的36個縣市,愛心義診總里程超過25000公里,至今已引進社會資金2000多萬元,幫助2000多名貧困先心病孩子進行手術治療。
人物名片
陳海生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外科主任兼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學科帶頭人,是目前國內心血管外科技術最全面的專家之一,現任廣東省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先后榮獲首屆“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醫師獎”之“優秀醫師獎”(即金刀獎),廣東省爭創“三創一好”模范標兵,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2年“中國好醫生”等榮譽。參與制定中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臨床指南》《急性主動脈綜合征診斷與治療規范中國專家共識(2021年版)》《主動脈術式中國專家共識-孫氏手術》。
大咖金句
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我愿意在這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為患者排憂解難,分享他們重獲健康的幸福與快樂。
——陳海生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