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廣州疫情流行毒株傳播速度快、隱匿性強,該如何做好防護?-天天快報

            廣州新一輪本土疫情引起持續關注,多區正在進行全區全員核酸檢測。10月31日,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屹在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本輪新冠病毒變異株多種亞型疊加,傳播速度快,為排查處置帶來了很大困難。

            本輪侵襲廣州的流行毒株主要是什么?它為當前疫情防控帶來了哪些挑戰?作為普通人,我們應如何做好防護?


            (資料圖片)

            被感染到傳染人

            最短僅需24小時

            先來認識一下,這一次的“新敵人”——奧密克戎BA.5.2系列分支。

            奧密克戎變異株BA.5.2屬于奧密克戎變異株BA.5的一個亞分支。今年5月,我國從輸入病例中首次檢出了奧密克戎BA.5。當前,奧密克戎BA.5正在成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并在我國引發本土聚集性疫情。

            從傳染性角度來說,奧密克戎變異株BA.5.2被認為是目前已知傳播力最強的毒株。

            廣州公共衛生專家王鳴介紹,全球疫情早期,一代病例傳到二代需要5—7天,其間可以傳播給周圍無防護人群里的3個人左右,也就是傳染基本數(R0值)為3,但隨著病毒變異,致病率慢慢降低的同時傳播力進一步增強。“以BA.5為例,醫學界普遍認為,它的傳播性甚至超過了麻疹和水痘。”

            R0值被稱為基本再生數,指的是沒有采取任何干預措施的情況下,如沒有戴口罩也沒有打疫苗,在一個全人群易感的環境中,平均一個患者可以傳染的人數。R0值越大,意味著傳染病的傳播能力就越強,感染者數量增長越快。

            10月29日,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書記、新聞發言人張周斌介紹,本輪疫情流行毒株奧密克戎BA.5.2系列分支表現出更強的傳播能力和更短的潛伏期,實時傳播指數(Rt)最高達到8.2。也就是說,在采取了一段時間的疫情防控干預措施后,在某一時間節點,1個感染者平均可傳播給8個人。而感染者從被感染到傳染人的平均時間僅為2天,最短僅需24小時。

            與BA.2等其他奧密克戎變異株一樣,感染BA.5.2會導致大量無癥狀感染者出現,使疫情發生的隱匿性更強,等到發現癥狀時,病毒已在人群中擴散開了。所以一旦發生疫情,沒有早期發現的話,短時間內疫情規模就會大大增加,感染人數就會攀升。

            張屹曾表示,本輪疫情絕大多數感染者為無癥狀或輕癥,變異后的新冠病毒潛伏期較短,在追蹤密切接觸者或社區篩查發現核酸異常時,有部分密切接觸者已轉陽或者已在家庭、社區人群中出現隱匿傳播,增加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難度。

            疫情期間倡導“簡約生活”

            提高核酸檢測頻率

            10月30日,張周斌引用實時傳播指數(Rt)對海珠區疫情作出研判,目前社區的隱匿傳播鏈依然沒被有效斬斷。

            要徹底斬斷隱匿傳播鏈條,撲滅低風險區的“星星之火”顯得尤為重要。對此,廣州疾控倡導市民朋友一起織牢織密群防群控的防線,遵循“有限活動”的原則,盡量居家或“兩點一線”簡潔生活,做到不聚集、不扎堆、不串門;特殊原因需要跨區活動的,也要配合防疫要求提供24或者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落實掃碼、測溫措施。

            此外,對于中高風險區的市民朋友們,廣州疾控呼吁大家繼續堅持,積極配合足不出戶或足不出區的防控要求,認真開展居家隔離或錯峰取物,最大程度降低因人員交叉帶來的疫情反彈風險。

            在這里,尤其需要@黃碼人員。根據流行病學調查,一些曾經去過涉疫重點場所或重點區域的人員健康碼會被賦予黃碼。按照相關要求,黃碼人員需要及時向社區報備,落實居家健康監測、非必要不外出,完成3天3檢。同時鼓勵同住的家人也多做核酸。

            此前,廣州一黃碼人員核酸首檢轉綠后去打麻將,第二檢被測出陽性。對此,張周斌特別提醒,第1次檢測陰性后,健康碼會轉為“綠碼”,此時并不意味著風險已經消除,需要在第三天再次進行核酸檢測陰性后,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潛在的傳播風險。他提醒黃碼人員規范完成3天的居家健康監測,特別是不要去空間密閉或者人群密集的場所。

            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速度快、隱匿性強,但實踐證明,科學規范佩戴口罩是預防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廣州疾控建議,疫情防控期間要加強自我健康監測,提高核酸檢測頻率。如果發現自己或者家人出現發熱干咳乏力等癥狀,一定不要硬扛或自行用藥,也不要再去社區的核酸檢測點采樣,必須要有風險意識地去醫院就診并進行排查。

            【記者】黃錦輝 陳伊純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檢測頻率 密切接觸者 傳播指數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