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統籌/魏琴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魏琴 通訊員 羅純 李穎奇
(資料圖)
所愛跨山海,山海皆可平。在中山大環村“開村遺址”石鼓公園里,兩棵古榕樹主干遒勁,樹冠遮天蔽日。細心的你會發現,形態各異的花崗巖石群遍布公園,見證著滄海桑田。34座精美韻致的碉樓分散在村落各處,大名鼎鼎的藍碉樓、紅碉樓等讓人駐足流連。羊城晚報《大美嶺南》第26站走進這座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漁歌晚唱》粵韻悠悠,一個個關于跨越山海、落葉歸根的故事躍然紙上。
碉樓外墻厚實堅固 王雯雯 攝
大環村建于元朝末年,至今建村600多年。古時為廣闊谷地,三面環山,小隱涌上游從此流入,并由東至北倚山隨河環繞,在村前呈S形,故得名大彎村,后認為“彎”字不順,易名大環村。清末民國初年,村民歷盡艱辛到海外“淘金”,大環村成為著名僑鄉,陸續建設了100多棟中西合璧的碉樓,到現在34棟“遺珠”留存下來,成為大環村輝煌歷史的印記。
風格獨特的碉樓沿河而建,不爭不搶,與現代建筑相映成趣。漫步古村,每走數十步,就能與碉樓“四目相接”。碉樓外墻厚實堅固,大門是由沉重的紅木、坤甸制作,窗戶一律裝有鐵柵,碉樓里面配以精美的灰雕作裝飾,人物栩栩如生,蟲魚躍然欲出,手工精致……其中,藍碉樓、紅碉樓享有盛名。
隨處可見的碉樓 夏升權 攝
藍碉樓建于民國時期,當地又稱“藍樓”,外墻原為藍色,因經年累月的日曬雨淋,碉樓外墻的藍色顏料已經斑駁殘缺。現如今,只有柱廊下、窗框旁、燈影花閃爍著湛藍的光能讓其與“藍樓”的芳名聯系起來。
與之相對應,紅碉樓因其紅色外墻而得名,內部黃、綠中式裝飾,蓋綠琉璃瓦,其門額鑲嵌“柱廬”牌匾,天臺建有琉璃瓦六角攢尖亭,是中山較為少見的特色碉樓。旁邊有條小巷子,也因為紅樓的存在,被命名為“紅樓橫巷” 。
尋跡碉樓,會發現一幢幢碉樓的背后都傾注了彼時老華僑們的心境,或是海外淘金攢下了一桶金衣錦還鄉的喜悅,或是作客他鄉的人最終要回到故鄉的鄉愁,抑或是跨越山海輾轉歸鄉的不易。
老建筑的裝飾細節之美 王雯雯 攝
大環村還是粵樂宗師呂文成的故鄉。呂文成被譽為20世紀20年代以來廣東音樂最卓越的演奏家、作曲家,也是廣東曲藝、粵曲的出色演唱家和革新家,他畢生致力于廣東音樂、粵曲藝術的介紹、傳播、革新和發展,還別出心裁地創制了新樂器——高胡,在廣東音樂史上寫下了可貴的篇章,留給世人一份珍貴的民間音樂遺產。
斯人已逝,《漁歌晚唱》《平湖秋月》等粵樂依舊傳唱不衰。
詳細報道請掃二維碼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