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代詩歌達到巔峰。唐代詩人,燦若星河,最璀璨奪目當屬被譽為“詩仙”、“酒仙”的盛唐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李白傳世的900多首詩歌中,《靜夜思》,《蜀道難》,《將進酒》等不朽名篇千載傳頌。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攝影記者許培武從2013至2020年,沿李白詩蹤,游長江,渡黃河,出邊塞,入終南,登峨眉,達天臺,用照片圖寫了一部《李白詩歌行旅圖》。今年,人民日報客戶端廣東頻道開設許培武圖文專欄——“跟隨詩仙去旅行”。
(資料圖)
成都東郊塔子山公園內淺丘頂部,以李白詩句“九天開出一成都”建造的九天樓于1990年代中期落成。
2020年夏天,我尋訪李白詩意至此。九天樓十三層高七十米,遠眺若樓若塔,蔚為壯觀,近仰頂天立地。地下兩層為正方形廳堂,三至十層為八面形塔狀結構,飛檐翹向天穹,十一至十二層由四個小方亭組合而成,頂層以一個大方亭收頂。是日樓不開放,只有少許游客下觀游。地面平臺,立有九天樓石刻版畫和石碑刻銘文。文刻寫:“錦城乃平曠之都,唯東南有崗巒橫亙,日塔子山,其地臨沙河,倚龍泉山環水繞林深路曲,為郊游之圣地。山古有塔,已圮于榛莽之間,遺蹤難尋,然山曰塔子而無塔,名實有乖違,終有焉。今乃于山之頂建一如塔之高閣,取李太白九天開出一成都詩意,號九天樓,樓依山勢,既麗且崇,影掛清漢,塔拂白云,誠西蜀之偉構,成都之標志也。登斯樓則錦城風物盡收眼底……”。
757年,李白得知玄宗皇帝避“安史之亂”逃離長安入蜀,于流亡夜郎途作《上帝西巡南京歌十首》(其時成都亦稱南京),詩篇無安史亂跡,盡繪成都美景: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
草樹云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錦城成都如九天所開,萬戶千門圖畫一樣美麗。云山樹木如同錦繡,長安風光景色能比得上這里嗎?
萬國同風共一時,錦江何謝曲江池。
石鏡更明天上月,后宮親得照蛾眉。
天下為一,萬里同風,錦江風光那里比不上長安曲江池,蜀國古石鏡可比天上明月,宮女們可以同它照顏容畫眉。
李白青年時游歷成都,以至年邁之時憶往昔書寫成都美景。
720年李白初入成都干謁盛唐著名文士,時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蘇颋。干謁,為古代文人尋求入仕門徑,向達官貴人進獻詩文賦作,以求援引。唐朝時尤為盛行。蘇長史讀罷對李白文賦,言“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如比肩也”(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此行雖未能謀入仕門,而能得蘇長史此番贊賞,對這位尚未進入文壇的年輕人是莫大的激勵。此后,干謁,入仕,夢回長安貫穿他的整個人生歷程。
730年,已在湖北安陸成家的李白只身從前往長安,欲干謁當朝宰相張說,然未能謀面,遂輾轉終南山玄宗皇帝妹妹玉真公主別館苦雨獨酌。742年,經玉真公主舉薦,客居東魯的李白被玄宗皇帝詔入朝,玄宗皇帝于大明宮金鑾殿“降輦步,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羮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李白迎來了人生高光時刻,供職翰林供奉,成為玄宗御用文人,寫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待吾盡節報明主,后然相攜臥白云。”多首感恩玄宗及贊頌楊貴妃美若仙人的《清平樂》詩篇。
長安日子只待一年半載無奈離朝,被賜金還鄉,行至長安東南灞陵亭吟唱“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此后李白終身不忘了與玄宗皇帝的君臣之情。“南京歌十首”乃是李白加入玄宗皇帝兒子李璘永王討伐“安史之亂”幕僚,因與永王同被定“謀逆”罪名,跌到人生低谷,于流放途中,仍忘不了15年前入朝時,玄宗帝對他的恩澤,長詩頌揚皇帝,蕩氣回腸。
離去九天樓,再去往杜甫草堂。743李白去朝行經洛陽,認識了比他小十一歲的杜甫,日后被譽為詩仙詩圣的兩位詩人見面了。他們結伴同行,吟詩酌酒從洛陽至東魯,彼此贈詩,李杜至真情誼傳誦至今。距成都四百里外的江油李白紀念館,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重建時,在李白堂旁邊特別建造杜甫堂,堂前掛對聯:“謫仙詩圣自古日月聯壁,巴蜀中原而今風雨同舟”,堂內置杜甫漢白玉石像,以及杜甫詩歌名篇“秋興八首”畫作。我希望在杜甫草堂看到有關李杜文獻史料或書詩繪畫展示,然而,游轉整個草堂,僅見大雅堂里置有一尊漢白玉李白雕像及少許生平簡介。倒是在草堂臨水邊一個小書店里,意外購得《盛世長歌——李白傳記》以及我尋找已久的一部《陸儼少杜甫詩意畫冊百開》大畫冊。陸儼少為現代杰出山水畫家,1938年抗日避難從上海到重慶,抗日勝利后,他舉家和運木材的船工一起坐木筏順長江而下回上海,重復李白出蜀時的長江行旅,七百里峽江險水由此銘記在心,日后創作了《朝發白帝城》,《渡荊門送別》一系列李白長江詩意畫卷。這個際遇激發我寄情丹青,平生努力繪就百幅李白詩意。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且以李白《登錦城散花樓》結束尋訪李白詩歌行旅圖成都之旅。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