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黨的二十大代表丘漢松:做陶瓷行業 傳承創新的探路人


            (資料圖)

            丘漢松 受訪者供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丘銳妮

            “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明了我們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我們要更加堅定地扛起傳承推廣陶瓷工藝的使命擔當。”從北京回到梅州市大埔縣以來,黨的二十大代表、廣東昌隆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設計總監丘漢松在多個場合、以多種形式積極向公司同事及其他本土陶瓷企業傳遞黨的二十大精神。

            與此同時,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丘漢松對創新發展傳統陶瓷產業、助力鄉村振興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規劃。

            創新發展陶瓷產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報告提出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實到我們‘陶瓷人’的身上,就要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生產一線,為陶瓷產業在創新中傳承發展、老區蘇區實現振興發展貢獻力量。”從事陶瓷繪畫和造型設計30多年的丘漢松說,陶瓷產業是傳統產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提升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設計出適應市場、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

            為生產出“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薄胎瓷器,幾年前,丘漢松和團隊進行大膽創新,將薄胎工藝技術應用到日用瓷器上。他們攻堅克難,逐步完善19個全新的“全釉薄胎陶瓷生產工藝流程”,并掌握納米強化技術、燒成添加劑技術、全釉技術等三項關鍵技術,這一成果獲得廣東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并填補了我國“薄胎瓷”生產工藝的一項空白。隨后,丘漢松推動建立昌隆陶瓷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將釉下青花全釉薄胎陶瓷技術等創新成果在多家企業推廣應用,大幅提高當地陶瓷產品的質量和陶瓷企業的經濟效益。

            傳承推廣陶瓷工藝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培養、留住一批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對陶瓷產業的傳承發展來說至關重要。”作為行業“老師傅”,丘漢松通過“老帶新”的方式培養新生力量,并充分發揮陶瓷公共技術研發平臺的作用,通過舉辦陶瓷基礎知識、陶瓷實用工藝技術等陶瓷技術、工藝培訓班,組織陶瓷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交流會等,為當地陶瓷企業提供專業人才培訓服務。

            除與同行共同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外,丘漢松還整理了自己的參會體會與學習心得,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傳達給各機關單位與各村鎮的黨員、群眾。“接下來,我將通過搭建青花陶瓷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努力推動大埔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為大埔陶瓷產業創新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丘漢松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工藝技術 自己的力量 基礎知識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