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粵團隊創新復發鼻咽癌患者放療方式 顯著減少毒性發生率-環球熱推薦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通訊員 文朝陽 陳鋆 趙現廷 鄭敏珊

            “有胃病的人更嬌氣,不吃餓得痛,吃多了脹得痛,少吃多餐更健康。復發鼻咽癌患者也是同樣道理,由于之前接受過根治性放療,對放射線耐受能力弱,少量多次的放療,在保障療效的基礎上,可提高他們對放療的耐受力,毒副作用也會小很多。”日前,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陳明遠教授團隊牽頭的一項前瞻性Ⅲ期臨床研究,在復發鼻咽癌患者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有望改變臨床實踐,為這一類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標準治療手段。該研究已在線發表于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柳葉刀》。


            (資料圖)

            復發后再放療,昔日“恩人”或變“兇手”

            鼻咽癌是具有明顯地區流行性的腫瘤,全球約47%的病例發生在我國,其中廣東、廣西等地尤為高發。放療是鼻咽癌最關鍵的根治性治療手段,五年生存率已經達到80%。

            但在根治性放療后約10%-20%鼻咽癌患者會出現局部復發。這時如果再次進行放療,六七成的患者會出現嚴重的遲發性放療毒性反應,如鼻咽大出血、吞咽困難、放射性牙齦炎、放射性腦炎等,比例遠遠高于首次接受放療的患者,有三四成的復發患者甚至會死于放療的毒性反應,昔日救命的“恩人”或變“兇手”,患者總體生存預后差,3年總生存率僅約44%。

            “少吃多餐”達到“等效減毒”效果

            “每個生命都不應該被放棄。”陳明遠教授團隊一直致力于為這部分“小眾”群體尋找更安全的放療方案。早在十年前,研究團隊就關注到超分割放療技術,該技術簡而言之就是將每天一次常規劑量放療,改為每天兩次較低劑量放療,在保持腫瘤生物放療劑量“等效”的情況下,降低正常組織的生物學劑量,減少放療后遺癥導致的死亡,從而通過“減毒”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

            陳明遠教授打了上述這個形象的比方。他解釋,接受過放療又復發的患者,正常組織已經受到過破壞,就好比有胃病的人不能再按照過去的飯量吃飯一樣,他們不再能耐受常規的放射量。“少吃多餐”放療方案在臨床上觀察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3年總生存率從55%提高到74.6%

            在此基礎上,陳明遠教授等牽頭聯合廣東省人民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于2015年7月開展國際上首項前瞻性、隨機、多中心的Ⅲ期臨床試驗,比較了超分割調強放療和常規分割調強放療治療復發鼻咽癌的臨床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超分割調強放療相對于常規分割調強放療將局部晚期復發鼻咽癌患者的3級以上嚴重晚期毒性發生率從57%降低到34%;其中,鼻咽壞死、鼻咽大出血、顳葉壞死發生率均顯著降低。在總生存率方面,超分割調強放療相對于常規分割調強放療將該部分患者的三年總生存率從55%提高到74.6%。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醫學期刊 毒性反應 正常組織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