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廣東代表委員圍繞加強養老服務保障建言獻策 建議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環球熱推薦

            編者按:兩會是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社會各界人士交流溝通的重要平臺。每年全國兩會,總有一些關鍵詞頻頻出現在大會各類報告、建議提案和會場熱議中,成為代表委員們不約而同討論的焦點。通過這些熱詞,可以探尋民生關切、觸摸民意脈動。

            從即日起,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開設“熱詞圓桌會”專欄,聚焦今年全國兩會上的高頻詞,邀請代表委員進行對話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凝聚最大共識,在相互啟發中讀懂民心民意。


            【資料圖】

            本期熱詞:養老服務保障

            圓桌嘉賓:

            常巨平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

            區燕明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荔灣區金花街蟠虬社區黨委書記

            魯曉明全國政協委員、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養老服務關系到每一位老人的晚年幸福。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養老服務保障,而這也是代表委員們高度關注的熱議話題。

            圍繞加強養老服務保障,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建議通過推進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提升醫養結合服務水平、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及推動老年介護行業規范發展等,讓老人享有健康、安心的晚年。

            養老服務保障問題必須未雨綢繆

            南方日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養老服務保障。為何這一議題備受重視?

            魯曉明: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我國今后較長一段時間的基本國情。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廣泛影響,也對國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高度重視。

            我國高度重視老年人福祉,這些年接連出臺了許多重磅文件,指導老齡事業的發展。這些政策、舉措的落地,推動養老事業迅速發展,養老機構不斷增加,養老服務行業亂象得到有效治理。整體而言,養老服務行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10多年前,我就開始關注老齡化,當時提出的很多預測,現在已成為養老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政協委員,我希望針對老齡化問題,圍繞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議,為國家有關部門提供參考,助力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讓老年人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常巨平:我國在1963年開始進入了一輪人口出生高峰,連續多年每年出生人口高達2700萬左右。這意味著從2023年開始,每年都會有大量的人進入老年,養老服務保障問題必須未雨綢繆。

            以我所在的深圳為例,未來將面臨早期來深建設者“成批”變老、高齡化與慢病化趨勢疊加、“獨一代”父母步入老年行列等系列問題,存在“一老俱老”“快速變老”趨勢,空巢家庭、隔代家庭、獨居老人家庭等將越來越多。隨著老齡化、慢病化及少子化疊加發展,失能人員的長期照護需求急劇增長。這些問題都提示我們,應該把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和推動老年介護行業規范發展都提到日程上來。

            提升居家和社區醫養結合服務水平

            南方日報:目前我國的養老服務呈現什么特點?

            魯曉明:目前,我國養老呈“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

            區燕明:在社區工作中,我觀察到,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是交融嵌套的關系,形成了一種新型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例如我所在的蟠虬社區,老年人口占比約1/3,社區居家養老已成大部分老年人的選擇。

            不同于靠家人養老的傳統居家養老方式,社區居家養老主要以社區為依托,社區要向老年人提供日常簡單醫療、生活幫扶、精神心理慰藉等服務。但現在,我們也面臨著一些難題,如服務對象分散、服務成本高、管理難度較大等。

            南方日報:如何為社區居家養老的老人們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

            魯曉明:在“9073”格局下,就要提升居家和社區的醫養結合服務水平。我認為,可以把社區醫院或者社區衛生服務站改造成醫養結合體,依托醫聯體“一盤棋”優勢,統籌人力物力,盤活醫療服務及閑置資源,推進護理床、器具共享。

            同時,還要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引入社會組織和家政等與物管合作,興辦養老服務項目,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護理服務”,加快建設覆蓋廣的智慧養老體系。

            區燕明:社區很多老人跟我說,他們最需要的就是適老化改造。經過多方調研走訪,我發現當前各地適老化設施發展不均衡、推進力度有所差異。因此,我建議各地要結合實際,大力推進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比如改善小區內坡道與地面的防滑性及高差;鋪設坡道方便輪椅進出;加裝電梯、扶手等便利老年人的公共設施。

            我所在的蟠虬社區給十幾棟舊樓宇加裝了電梯,老人們出門買菜或接小孩放學都更方便了,甚至不少原本搬離的街坊又搬回來住。近幾年,我明顯感覺到社區老人的幸福感提升了。

            呼吁建立老年介護職業標準

            南方日報:如何更好地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照護服務?

            常巨平:數據顯示,我國沒有日常自理能力的失能老人有4000多萬,還有失智老人1500多萬,這個龐大的群體急需社會介護服務關照。不過,我國的老年介護行業發展起步較晚、相關行業標準及規范不完善,目前還存在從業人員專業性不足、服務價格缺乏規范、服務質量和效果難以有效監管、系統性培訓體系亟待建立健全等問題。

            我建議,要建立老年介護職業標準,加快制定養老護工職業認定標準及服務邊界,加快推動養老護理員、醫療護理員、老年照護、養老護工等不同職業資格的鑒定管理與銜接互認。

            同時,制定科學合理的老年介護行業定價,逐步將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醫院或享受居家上門的不同類型生活照料及醫療護理部分費用清單納入醫保體系。

            此外,還應該加強老年介護行業監管、完善人才培訓體系,比如在醫學院校探索設置一年期的介護培訓班,學生接受培訓拿到資格證后就可以從事介護服務等。

            南方日報:如何更好地發揮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的作用?

            常巨平: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可以在基金支出壓力不大的情況下,有較大的空間和周期完善整個制度體系,解決老人護理服務供給短缺的現實需要,讓社會從傳統的養兒防老、自我保障逐步轉向為社會保險為主體的多元保障模式。

            結合深圳的具體情況,我建議國家將深圳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允許深圳在國家指導的制度框架下,先行探索建立獨立險種、獨立運行、獨立籌資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試點的過程中及時進行試點總結評估,推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深圳經驗。

            魯曉明:在家庭小型化背景下,發展長期護理保險,越來越具有迫切性。目前,我國已在多個城市開展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我建議,要盡快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明確基本保障型長期護理保險作為獨立社會保險的性質,建立個人、企業為主,國家補充的多元籌資機制,推進長期護理保險立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護理保險制度 南方日報 建言獻策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