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張海波:推動粵港澳機制銜接 商事糾紛一體化解決-短訊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董柳


            (資料圖片)

            又是一個春天。9日,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海波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稱,完全贊同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張海波表示,廣東法院將加快完善粵港澳商事糾紛一體化解決機制,推動三地仲裁機構、法律咨詢機構、行業協會等工作銜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商事爭議解決整體效能和國際影響力,以高質量司法服務廣東高質量發展。

            護航高質量發展:

            將在大灣區數據保護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新

            “農歷新春開工第一天,廣東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推動廣東經濟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跑出好成績。以高質量司法服務廣東高質量發展,必須在人民法院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找準切入點。”張海波說。

            在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方面,他介紹,廣東法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兩個健康”,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全面、依法、平等保護產權,努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積極服務新時代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跨境商事糾紛解決優選地。

            在樹立穩企安商的司法導向方面,張海波介紹,全省法院圍繞“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提升司法服務保障水平,把穩企安商要求落到實處。依法規范資本市場投融資秩序,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發揮金融“活水”作用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市場主體救治和退出機制,對標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進一步優化破產案件辦理機制。

            在依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全省法院打造一批勞動爭議、金融、旅游、環境資源等專業法庭,健全覆蓋城鄉的司法服務網絡,全面強化基層糾紛化解能力、服務發展能力和參與社會治理能力。

            在服務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方面,張海波說,全省法院加快完善環境司法專門化體系,推動在重點區域設立特色生態法庭,健全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機制。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加大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點領域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打擊力度,營造綠美城鄉人居環境。

            “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以高質量司法護航高質量發展,重點加大對涉及‘卡脖子’技術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助力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科技產業根基。加強與港澳協作,在粵港澳大灣區數據保護、全鏈條嚴懲侵權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新,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大灣區公信力和廣東全域特色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體系。”談到用法治方式保護創新、護航廣東高質量發展時,張海波如是說。

            服務保障“雙區”建設:

            涉外涉港澳司法協助案件平均結案周期縮短35%

            今年全國兩會上,“雙區”和三大平臺建設是廣東代表團熱議的“高頻詞”。廣東法院在服務保障“雙區”和三大平臺建設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

            張海波介紹說,近年來,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先后出臺優化營商環境十條措施和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十條措施,制定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行動方案和服務保障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等意見。2022年,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導下,廣東還出臺了粵港澳商事糾紛司法規則銜接指引和法律專家協助查明域外法指引,統一大灣區內地法院審理涉港澳案件裁判標準。

            “我們還推進大灣區訴訟事項跨區域遠程辦理、跨層級聯動辦理,為2672名境外當事人‘零成本’‘跨空間’辦理跨境授權委托見證手續,認證周期從30天縮短至最快5分鐘。五年來,共審結涉外涉港澳臺一審案件9.1萬件、海事海商一審案件8424件。”張海波說,“同時,我們還建立訴訟與調解、仲裁有機銜接的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推動跨境商事糾紛公正、便捷、高效解決。”

            據介紹,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與省司法廳聯合發布《廣東自貿區跨境商事糾紛調解規則》,連續發布六批100個粵港澳跨境糾紛典型案例,支持港澳律師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助力打造“環大灣區司法服務圈”,建立全省統一的港澳調解員名冊,聘請81名港澳特邀調解員,前海、南沙、橫琴法院實現港澳調解員共享,依托社會力量和線上調解平臺調解案件111.9萬件。

            “此外,我們還制定《關于辦理司法協助案件的工作指引》,近五年辦結國際、區際司法協助案件8694件,涉外涉港澳司法協助案件平均結案周期縮短35%。”張海波說。

            張海波表示,下一步,廣東法院主要抓三個方面:一是加快推進域外法查明統一平臺、裁審對接平臺、司法協助平臺升級,構建銜接更加緊密、溝通更加順暢、協作更加高效的司法交流合作機制;二是進一步簡化港澳居民參加跨境訴訟活動的法律程序,讓港澳居民和企業更好地進入內地投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三是加快完善粵港澳商事糾紛一體化解決機制,推動三地仲裁機構、法律咨詢機構、行業協會等工作銜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商事爭議解決整體效能和國際影響力。

            司法為民、多元解紛:

            2022年廣東法院民事案件收案歷史性首次下降

            “廣東刑事案件呈明顯下降趨勢,2022年刑事一審案件比2018年減少2.1萬件。2022年,全省人民群眾對平安建設的滿意度達98.4%,群眾安全感超98.6%,均居全國前列,安全穩定更有保障。”談到廣東的社會治安環境時,張海波說。

            在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方面,他介紹,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廣東法院共審結養老詐騙刑事案件148件296人,判決退賠被害人金額8.7億余元,堅決守護好老年人的“錢袋子”。同時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一批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村霸”“市霸”“行霸”被嚴懲。大宗毒品和源頭性毒品犯罪連續五年實現“雙降”,毒品案件收案下降了81%。

            此外,他說,全省法院嚴懲危害人民群眾安全犯罪,嚴厲打擊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搶劫等嚴重暴力犯罪,審結“毒大米”“毒膠囊”等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案件1226件。開展打擊侵害婦女兒童權益犯罪“春雷行動”,對拐賣多名兒童的張維平等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依法判處死刑,對負有托管責任機構人員侵犯未成年人犯罪依法重懲并處終身禁業,制定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實施細則,強化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護。

            另一方面,2022年廣東法院民事案件收案歷史性首次下降。在張海波看來,這是優化基層解紛機構布局、推動化解涉訴糾紛聯防聯治全覆蓋、提升一站式服務信息化水平多方發力的結果。

            “全省法院目前有訴調對接中心160個,聯動全省2455個專業調解組織、1.8萬名調解員訴前成功化解各類糾紛190余萬件。2022年,通過多元解紛機制化解糾紛75萬余件,占比36%,民事案件收案歷史性首次下降。”張海波說。

            張海波還談到了深圳探索個人破產制度改革的情況。他說,《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2021年3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深圳法院已陸續審結我國境內首例個人破產清算、重整、和解案,各類破產程序全面適用。截至今年2月,深圳中院共收到個人破產申請1378件,啟動破產程序96件,審結79件。

            “下一步,廣東法院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加強人民法庭建設、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基層社會治理作為工作重點,注重糾紛的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不斷提高解決糾紛和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張海波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