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鄒宸
圖/主辦方提供
“正確認識主旋律并不是局限于‘高大上’‘偉光正’,而是涵蓋了家國情懷、人性溫熱、善惡之爭等方方面面”;“戲劇的創作要回歸文學性、思想性與戲劇性的本體”……日前在梅州舉辦的“2023年度地方戲劇創作和研究工作推進活動(粵東片區)”上,與會專家紛紛為廣東地方戲劇發展支招,助力“精品立省”創作。
2023年度地方戲劇創作和研究工作推進活動(粵東片區)現場
本次活動由廣東省藝術研究所組織,來自汕頭、河源、梅州等地藝術創作研究機構、院團代表及創作骨干參加。
會上,梅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四級調研員朱永東提到,梅州市以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為主線,創作了一批具有嶺南氣派、客家風格、梅州特色的精品力作。本次活動的舉辦,能為“精品立省”創作碰撞出更加絢麗的火花,也為廣東舞臺藝術創作的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煒傳達了2023年廣東省藝術創作工作會議的具體內容與精神。他特別提到,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各級院團要找準自身定位。基層院團的創作和演出要能夠“接地氣”,滿足基層觀眾的需求和喜愛,在合適條件下進行作品創作,避免創作生產出來的作品束之高閣。他還針對當下舞臺戲劇創作出現的“模式化、同質化、概念化、形式大于內容”的現狀,呼吁戲劇的創作要回歸文學性、思想性與戲劇性的本體,要有符合邏輯的人物關系和戲劇情境,創作出有思想、有力度、有時代感、符合市場規律的好作品。
會上,廣東省藝術研究所舞臺藝術創作專項小組常務副組長、一級編劇陳建忠以“文化自信中的文化自省”為題,探討了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地方戲劇發展“梅州現象”。對于地方劇種的傳承發展,他認為,只有足夠自省后的自信,才不至于沉陷題材和審美的“千人一面”,以及對“外援”的過分依賴、尊崇。在戲曲發展的“都市化、現代化”問題上,陳建忠表示,這并不是意味著要犧牲劇種的地方特征,而是要在內容、思想上,如何更加切近當代人,與之同頻共振、精神互通,才是戲曲跟隨時代發展的正確方向。
與會代表還圍繞目前廣東舞臺精品創作、院團體制改革、人才隊伍建設等存在的現狀與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本次活動期間,主辦方還同時舉行了“第五屆廣東省戲劇文學獎劇本改稿會(粵東片區)”。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