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 劉琛 廣州報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5月29日,廣東省正式公布《關于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在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方面,《意見》提出,要深入實施“金融+高端制造”工程,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要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全鏈條服務體系,豐富區域股權市場培育科創企業功能,擴大科技信貸受惠面。
事實上,近年來金融機構長期看好廣東制造業發展,“加碼”布局制造業當家,制造業貸款實現了較快增長。4月26日,20家全國性金融機構與廣東省政府分別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隔日,廣州市政府與29家金融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在5月25日召開的第四屆廣東銀行業發展珠江論壇上,廣東銀保監黨委書記、局長裴光表示,廣東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結出新碩果。銀行業存貸比達87.8%,近5年來提高9個百分點;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年均增速分別達24%、46%。
聚焦“制造業當家”戰略發展需求,廣東的金融資源正不斷向中高端制造業集聚。
在2023年一季度廣東銀行業新聞通氣會上,廣東銀保監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陳曉勇表示,廣東銀保監局積極引導金融資源更多向中高端制造業集聚,圍繞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持續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末,廣東轄內制造業貸款余額超2萬億元,同比增長25.6%,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2.5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2萬億元,同比增長41%;高技術制造業貸款余額6988億元,較年初增長12%。
立足“制造業當家”和科技創新強省建設,今年3月,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2023年廣東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其中提出,要實施“金融+制造”“金融+科創”“金融+海洋”三大工程,推動金融、科技、產業高質量循環發展。
此次發布的《意見》提出要深入實施“金融+高端制造”工程,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再一次明確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尤其突出金融賦能制造業當家,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
廣東金融優勢和產業優勢明顯,在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聚焦“金融+高端制造”可有效拓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對此,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展凱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東省的制造業上市公司是國內最多的,在家用電器、集成電路、汽車制造、工程機械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領先地位。廣東的金融業基礎也較好,金融業增加值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余額也是位于全國第一,可以發揮充分發揮在粵大型金融機構的作用,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的投入,通過創新金融服務的新模式,為先進制造業大項目提供多渠道、低成本的信貸資金支持。
今年4月,廣東銀保監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陳曉勇在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上曾表示,金融賦能制造業“高端化”發展,金融機構要深入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好知識產權質押等創新融資模式,完善科技保險服務,提升對知識產權、科研物資設備和科研成果質量的風險保障水平,提高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制造業向高端化轉型。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則認為,廣東創新型金融機構眾多,市場化意識很強,比如深圳是全國創投機構最集中的城市,有望在發展產業金融方面在全國率先探索出成功路徑和模式。
金融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之一。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澆灌。
近年來,廣東省大力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加快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和融合發展,制造業科技含量和水平日益提升。
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等也紛紛精準發力,資金活水正進一步向科技創新領域不斷匯集,有力促進了科創金融特別是直接融資下的市場體系、服務方式、產品創新等日益豐富完善。
前不久,目標規模10億元的廣州海通科創基金落地南沙,擬投向當地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今年2月,總規模達1500億元的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和500億元的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也落戶南沙區,并將重點支持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
統計數據顯示,從2020年起,廣東已經連續三年從資本市場融資突破1萬億元,并躍居全國首位;直接融資比重為24%,較2017年提高16個百分點。特別是2022年,廣東股票融資達到2250億元,創歷史新高,占到全國的1/6。截至2022年末,粵港澳大灣區內已有780家A股上市企業,融資額達826億元,在全國遙遙領先;其中科創板上市74家,融資額位于全國第三。
但與此同時,科技型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常常會面臨“輕資產無抵押難放款”的困境,如何增強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型企業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劉佳寧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廣東金融、科技、產業融合發展仍面臨銜接不暢、轉化效果有限、金融資源要素精準配置有待提升等問題。“比如在科技金融生態體系內,一方面省內雄厚的民間資本面臨投入渠道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型企業或傳統制造業搞創新、技改,對資金需求強烈,卻缺乏精準融資渠道。”
基于此,劉佳寧表示,廣東迫切需要深刻圍繞制造業當家和科技創新強省的戰略定位,走金融、科技、產業融合發展之路,通過深入貫徹落實“金融+”工程,最終實現科技創新鏈條與金融資本鏈條的有機結合,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
展凱則認為,目前,我國的融資體系仍然以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占比太低,科技型企業所面臨的融資難問題是全世界所有國家共同面臨的。“可以鼓勵部分有實力的金融機構提供投貸聯動型金融服務,引入更多類型的投資者,政府可以通過提供產業扶持政策來支持科技類企業發展,增強投資者信息,進而豐富科技類企業的融資渠道。”
對此,《意見》也提出,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實施注冊制改革,加快廣州期貨交易所發展,打造完整期貨產業鏈,健全期現聯動市場體系。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