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點半,王麗娜送孩子到小學后,騎著電動車僅用10分鐘就到了工作地點——蒙自市草壩鎮的蔬菜種苗產業園。在這里,她熟練地為蔬菜種苗嫁接、澆水、打藥。“離家近、技術活有挑戰,看著種苗一天天長大,特別有成就感。”從普通農民成長為育苗大棚棚長的王麗娜,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近日,記者走進云南省紅河州,一幅“掙錢顧家兩不誤”的生動圖景在各地鋪展開來。在田間地頭的育苗大棚里,農民們精心培育著各類種苗;在城市社區的車間里,婦女們手腳麻利地縫制著箱包;在村落的作坊里,村民們忙碌地組裝電子元件。曾經背井離鄉的務工者,如今在家門口找到了穩定工作。
作為勞務輸出大州,紅河州常年有超過百萬農村勞動力在外務工。為破解“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的結構性矛盾,近年來,紅河州創新推進“家門口的務工車間”建設,通過盤活閑置資產、招引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展技能培訓等舉措,累計建設務工車間181個,帶動2.56萬人實現就地就近就業,讓更多群眾從“出遠門”轉向“近家門”。
在擁有石榴、枇杷、藍莓、葡萄等高原特色農業的紅河州蒙自市,當地創新打造“金手指”勞務品牌,通過招引農業龍頭企業,盤活閑置育苗基地,建設“家門口的務工車間”。
在蒙自市草壩鎮,該鎮引進農業科技企業,改造60多畝閑置大棚建成蔬菜種苗產業園。同時,創新推出“階梯式培訓+持證上崗”模式,重點培訓該鎮居民掌握嫁接種苗、修剪葡萄、采摘藍莓三項技能。
工人在蔬菜種苗產業園內工作。 陸希成 攝
7年前還是普通農民的王麗娜,正是通過這種培訓,如今已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育苗大棚棚長。她告訴記者,通過系統培訓掌握專業技術后,她的收入節節攀升,從最初的月薪2000余元增長到如今的7000余元。在葡萄、藍莓等上市旺季,她還負責管理近百名工人,成為名副其實的“新型職業農民”。
擁有輕工業基礎的紅河州開遠市,則探索出“園區+社區”聯動模式。在開遠市靈泉街道聚源社區,2000余平方米的閑置活動場所變身務工車間,有箱包加工企業將在該市輕工業產業園的部分生產線搬到社區,推行彈性工作制和計件工資制;有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靈活型車間”,平均每天吸納80余名無法外出就業的女性就地就業。
開遠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王俊介紹,通過將生產環節下沉到社區,企業用工成本降低,而工人每月可節省交通、餐飲等支出近千元。目前全市已有56家“小而散”的社區車間企業,帶動千余人就地就近就業,“下樓進廠門、上樓進家門”成為當地群眾生活新常態。
作為邊境山區縣,元陽縣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為改變這一現狀,當地政府通過人力資源公司牽線搭橋,成功引進多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
在元陽縣南沙鎮,一所閑置學校被巧妙改造:教室里擺滿生產設備,操場成了原料堆放區,百余平方米的校舍變身五金加工車間,吸引不少當地外出務工青年返鄉。
元陽縣南沙鎮一所閑置學校的教室內,工人正在改造后的五金加工車間里作業。 陸希成 攝
26歲的陸減文便是其中之一。他此前在重慶打工,收入雖高,但“想家,生活成本也高”。2025年初,聽說家鄉辦起了五金加工廠,他毅然返鄉。“現在每月工資雖然比在外少一些,但除去吃住行的開銷,到手的錢其實差不多。”他指著正在安裝的新設備說,“訂單源源不斷,馬上要擴大生產規模,我們的收入肯定還會漲。最開心的是能陪在父母身邊,看著家鄉越變越好。”
素有“滇南鄒魯”美譽的建水縣,則深挖傳統優勢產業潛力。當地葡萄產業發展多年,“金剪刀”葡萄疏果工享譽全國,“打飛的”到全國各地務工成為一道獨特風景。
為讓更多農民掌握這門“金手藝”,建水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建水縣電商職業培訓學校創新開展高原特色農業葡萄疏果培訓。
葡萄疏果培訓班上,專業教師正在為學員講課。 陸希成 攝
該培訓在傳統理論授課基礎上引入VR技術,學員可隨時在虛擬葡萄園練習疏果技巧。自2024年4月開班以來,已培訓1370余人,近1200人獲得專項職業能力證書。這些持證葡萄疏果工會被推薦到全國各地就業,隨葡萄成熟季節輾轉各地,日均收入可達300余元。
從城市到鄉村,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業,紅河州正通過一個個“家門口的務工車間”,將就業崗位送到群眾身邊,讓產業鏈條延伸到田間地頭,織就一張產業振興與充分就業相得益彰的發展網絡,為邊疆地區探索出一條“產業興、百姓富、邊疆穩”的共富新路。(完)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