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右一)在田頭講解種植技術。
【資料圖】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近期雨水多,田地容易積水,大家切記要及時排水,防止葉菜因長時間浸泡爛根爛葉。”近日,在海口市龍華區蒼西村常年蔬菜基地,海口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陳勝正在為菜農講解葉菜種植的技術要點。
“如何更科學地使用農藥?”“夏季種植如何防治病蟲害?”基地里,農戶在陳勝身邊圍成一圈。短短一小時答疑解惑,大伙紛紛點贊“干貨滿滿”。
由于常年行走于基層,陳勝皮膚黝黑,手上長滿了繭。他笑著說,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就抱有信念,要為農民多做實事。正因如此,1992年,剛從南京農業大學畢業的他一頭扎進了田頭,多年來風里來雨里去,一直從事農技推廣工作,把適用于海南的新品種、新技術帶給農戶。
2007年至2016年,陳勝曾主持、參與實施海口4個區的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那些年,他幾乎天天往試驗田里跑。有一次,由于工作時過于投入,他的腳被紅火蟻咬了竟渾然不知,直到走出試驗田,才發覺整只腳紅腫了一圈。
火辣辣的疼痛令人難耐,但考慮到試驗正值關鍵期,需要天天觀察記錄作物長勢數據。為了不耽擱實驗,陳勝每天用布裹著紅腫的腳,忍痛下地做調查。
正是憑著這股韌勁,31年來,他與同事建立了海口市瓊山區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專家咨詢系統和水稻施肥指標體系,繪制了耕地地力等級圖、土壤養分分布圖等25幅專題圖,完成了海口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報告、耕地地力評價與平衡施肥報告、耕地地力評價與改良利用專題報告,并首次創建測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統服務觸摸屏。
同時,陳勝還通過試驗,篩選出秸稈還田、綠色防控、大家族新優泡椒等30項(個)新技術或新品種,推廣優良品種及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93.41萬畝次,帶動上千名農民增收致富。
“以前農民想學技術不知去哪兒學,有技術問題不知去哪兒問。”陳勝介紹,為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2016年至2023年,他連續7年主持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并主動尋找科技公司合作建立起“海南農技通”微信公共平臺。經過培訓、指導,現在參與的大部分農民已學會通過平臺學技術,第一時間找專家解決技術難題。
“我們要多從農民的角度思考問題,多利用實物和照片進行講解,做到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除了豐富“課堂”內容,陳勝還推動完善以“專家定點聯系到區鎮、農技員包村聯戶”為主要形式的工作機制,創建“專家+農技員+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
多年不知疲倦的努力,讓陳勝收獲了一個個沉甸甸的“果實”——其參與的項目曾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省科技成果轉化獎一等獎、海口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他本人也獲得了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2023年“海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海南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是對我過去工作的認可。我將守護好這份榮譽,以此為新的起點,重新揚帆起航,為農民增收作出更大貢獻。”陳勝笑著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