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南華期貨:優化“保險+期貨”模式 為養殖戶保“價”護航

            2022中國企業風險管理“金長城”獎優秀案例系列(九)


            (資料圖)

            近年來,我國生豬生產穩定增長,豬肉總體供應充足,但豬肉消費增長速度低于豬肉生產增長速度,受外圍地緣政治緊張、全球通脹持續升溫、非洲豬瘟等因素影響,我國生豬及養殖飼料價格波動已經完全超出了正常的波動范圍。在生豬產業鏈中,受價格波動影響最大的養殖環節承擔了大部分的市場風險,養殖利益得不到保障,增收形勢嚴峻。

            2021年1月8日,我國首個活體交割的期貨品種生豬期貨在大商所正式掛牌交易,為生豬產業提供了風險對沖平臺。伴隨著生豬期貨的上市,養殖類“保險+期貨”項目也應運而生,生豬價格保險、飼料成本保險等一系列“保險+期貨”項目相繼在全國多地開花,為化解生豬價格下跌或飼料成本上漲的風險提供了有力保障。

            從“保價格”到“保利潤”

            得益于市場中生豬、飼料成本價格“保險+期貨”模式的廣泛開展,在大商所和遼寧省燈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南華期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華期貨)聯合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遼寧省分公司(以下簡稱國壽遼寧分公司)創新推出“生豬養殖利潤‘保險+期貨’”模式,將以往“保價格”的模式升級為“保利潤”,為養殖主體鎖定養殖利潤,從根本上保障養殖戶的養殖效益,為推動生豬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有益探索。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燈塔市是遼陽市生豬養殖主要地區,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生豬存欄量已達29.87萬頭,出欄29.6萬頭,其中養殖規模500頭以上的養殖戶達70戶,散養比例高、養殖標準化程度不足,生豬價格漲跌波動較為頻繁且劇烈,養殖戶利潤極不穩定。基于此,南華期貨聯合國壽遼寧分公司在燈塔市開展的生豬養殖利潤“保險+期貨”創新試點,將生豬、玉米和豆粕三個品種同時進場、逆向對沖,擬合期貨盤面養殖利潤,將過往“保險+期貨”“保價格”的主流模式升級為“保利潤”。

            具體來看,2022年上半年,受國際局勢影響,玉米、小麥、大豆價格不同幅度上漲,直接導致飼料價格上漲,養殖成本隨之增加,而生豬價格受供應短缺、連續實施政策性收儲等諸多因素影響,進入6月后出現了較大幅度上漲。南華期貨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到當地兩家養殖場每頭豬重量在110kg—140kg,約定每頭豬重量125kg,并根據每頭豬月消耗飼料用量312.5公斤、飼料中玉米、豆粕配比為0.68∶0.2等線索,推算出每頭豬每月消耗玉米0.2125噸、豆粕0.0624噸。南華期貨最終采用“生豬期貨價格—飼料成本價格”的創新方式,根據當期期貨主力合約,將保險產品的目標養殖利潤定為1984.04元/頭。

            進入2022年10月中旬,生豬價格處于下半年高位,南華期貨團隊通過期貨價格測算,盤面生豬養殖利潤已達1900元/頭,扣除投保戶養殖成本760元/頭,可以為其鎖定養殖凈利潤1140元/頭,投保戶投入的豬舍成本、防疫成本、人工成本、保險成本等其他養殖成本的固定常數為4,是開展養殖利潤保險、鎖定養殖收益的絕佳時機。最終在各方的協同配合下,項目于2022年10月17日出單,保險期限1個月,總保費規模75萬元。2022年11月16日該項目到期,運行期間生豬價格出現較大幅度回調,最終實現賠付110.55萬元,賠付率達147.38%。

            不斷創新切實服務“三農”

            事實上,我國生豬養殖業主要風險集中在上游,保障養殖主體的養殖效益,是產業平穩發展的關鍵。傳統的生豬養殖政策性保險以及生豬、飼料成本價格保險,只能從單一維度為養豬主體提供風險保障,始終無法滿足上游養殖主體最關注的養殖效益需求。

            而在此項目中,投保主體參保生豬政策性保險以規避疫病風險基礎上,南華期貨團隊以養殖主體對市場風險實際需求為導向,創新設計“生豬價格—飼料成本價格—養殖成本”的方式,采用“生豬看跌期權+飼料成本看漲期權”雙重保障手段為投保主體鎖定最低養殖利潤,從根本上實現了生豬養殖的“無風險”。生豬養殖利潤項目為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再添穩價利器,讓養殖主體“有據可依、有賬可算”,讓產品更接地氣、更容易被復制推廣。

            “一方面,多品種組合對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期權對沖成本,有利于‘保險+期貨’模式的降本增效;另一方面,通過構建多品種組合的方式,可以進一步豐富農產品價格保險種類,拓展了‘保險+期貨’模式新思路。”南華期貨相關負責人表示。

            南華期貨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保險+期貨”的業務模式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能夠規避價格波動風險、有效進行風險管理、優化產業結構。“保險+期貨”的業務模式,不僅保護了農戶的核心經濟利益,還相應促進了保險創新業務模式的拓展。更為重要的是,該模式轉移風險的操作,間接參與并活躍期貨市場,還有效提高了期貨與現貨市場的結合程度,促進期貨市場功能完善和現貨產業鏈結構優化之間的良性循環。

            “在此次項目推進過程中,我們發現市場上中小農戶和中小微涉農企業的需求也很強烈,但是他們的認知、專業度和資金不足等原因無法直接有效地參與期貨市場。因此,要進一步加強普及期貨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培訓和宣傳工作,創設出更貼近農戶實際需求的產品,才能良性推動‘保險+期貨’業務的持續開展,最終服務‘三農’、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上述相關負責人表示。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