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實體書店行業高質量發展,筑牢“書香之城”建設的堅實根基,北京東城區創新推動引導支持實體書店“四進”的政策設計,積極構建實體書店行業創新發展的新生態,高水平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區,努力把東城打造為四處飄滿書香味的核心區。
近年來,東城區堅持“崇文爭先”理念,不斷構建文化新場景、培育文化新業態,筑牢文化新優勢。截至2021年6月,東城區8個大型書城、146家實體書店密織著城市閱讀網絡,萬人擁有實體書店達到2.06家,指標位居全市第一。
打造“書店+”高品質文化空間
“更讀書社自帶放松感,這是一種氣質。”8月18日,作家蔣一談在細致地觀察品味位于隆福寺的更讀書社后,對科技日報記者感言,“比如,在書社里的動漫專區的小二樓打造成家里客廳的模樣,在這里會進行一些訪談節目的錄制,我到這里如同到了半個家的感覺。”
實體書店不僅是城市發展的必要文化基礎設施和文明載體,也是承載新業態、新場景、新消費的新型空間載體,具有產業與事業雙重屬性。
步入更讀書社,會發現這里不單純以書店的面貌出現,還有與圖書館合作的免費公共閱讀區。在書店區內還穿插著各類工藝品,并搭配品茶區,注重不同類產品的搭配銷售,顧客也可以在這里買書、購物、喝咖啡、吃簡餐。更讀書社里共有7個區域,包括公共閱讀區、餐飲區、活動區、潮流玩具、動漫專區等。
“以前聽過一些朋友介紹,更讀書社拓展的節奏非常穩健,從文化空間來看,這個書店非常有特點,給人的感覺它很親民,空間自由不設障礙的,服務是發自內心的,通過書的‘臉’(封面)陳設, 空間來展現。”蔣一談表示。
更讀書社的負責人羅峰介紹說,東城區創新推出的“館店結合”新模式也在更讀書社有了實踐,即圖書館和書店結合在一起。公共閱讀區是書店和東城第一圖書館合作的區域,讀者在這里只需交100元押金,就能在自助借閱機上辦首都聯合讀者卡,每次可以借閱10本書籍,享受舒適的閱讀空間。圖書館為這里提供不低于6000冊的圖書,同時,在北京其他公共圖書館借的書,也可以在這里還。“公共圖書館+書店”的新形式,也是為了“打通最后一公里”,以往圖書館因為基層網點少,只能服務周邊居民,通過和書店合作,能更方便居民借書還書,提高了圖書的流通率。
據了解,東城區積極利用區內疏解騰退空間、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打造百姓身邊的高品質文化空間。在600年歷史皇家糧倉內設置藝術糧倉,打造研究型、文獻型、檔案類的創新型書店;在南鑼鼓巷西側玉河遺址設立春風書院,引入不同領域的優質生活美學及文化傳播伙伴,以快閃體驗店的形式進行跨界推廣。鼓勵“書店+”融合發展,創新推出“館店結合”模式,相繼在王府井書店、更讀書社、化工書店公共圖書館分館亮相;將創意設計融入閱讀空間,打造了南鑼書店、小眾書坊、碼字人書店、入海口書店等一批新晉“網紅書店”;開展“北京書店之夜”直播、“東城實體書店雙11”線上直播活動,推動實體書店品牌“觸網傳播”,讓流量時代的閱讀更有深度。
讓老城里的“書香味”更加悠長
來到“布衣古書局”,只見34平方米空間大小,店面一側全是透明的玻璃墻,另一側是一排排書架,上方堆著一摞摞古書,中間展示著一本本古書的封面,如大學、中庸等。據說,晚上關了店門,人們從外邊透過櫥窗仍能看到整個書店里古書的樣貌。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