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文娛 > 正文

            世界讀書日!南京“世界文學客廳”正式開放

            2022年4月23日是第27個世界讀書日,中央電視臺等平臺以世界文學客廳為主會場,面向全國推出文化專題節目《品讀中國·南京》,引起熱烈反響。以此為契機,南京文學空間網絡建設的樞紐節點——世界文學客廳正式對外開放。即日起,市民可通過小程序線上預約場館參觀、館內活動,在這南京新地標品讀“文學之都”的魅力。

            南京文學空間網絡建設的中心和樞紐

            谷雨已過,即將進入立夏時節,古雞籠山下東南角一個3000平方米的院落,已被改造成南京“世界文學客廳”。1500多年前,這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文學館所在地,而今,這里是南京文學空間網絡建設的中心和樞紐。

            2019年10月南京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學之都”后,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框架下,一個文學賦能計劃在南京世界“文學之都”建設指導委員會的牽頭指導下開始推進,南京“文學之都”場所網絡建設啟動。具體承擔這個文學場所網絡打造工作的南京市文學之都促進會副秘書長、文投集團創意中心董事長王文溪介紹,根據《南京“文學之都”建設規劃綱要(2020-2023)》要求,南京將以“1+N+X”為框架,建設眾多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學空間,而這次開放的世界文學客廳,就是網絡中的“1”。

            作為城市文學空間的重要樞紐,文學客廳將承擔南京“文學空間”城市空間建設引領性的作用,打造文學之都的城市客廳、交流展示中心、文學創新活動的試驗場,展示南京的文學文脈和作為“天下文樞”的獨特地位,同時鏈接全市文學空間與地標,建立數據共享系統,促進文學互動展示體驗與文學創作創新。

            5個展區展項體現古都文韻傳承與創新空間的設計寓意

            從地鐵3號線雞鳴寺站5號口出,一路往西,路過小公園后,隔著馬路就能一眼望到絹黃色如古書般的墻,外墻石板如豎排中國古籍書頁,那就是文學客廳的主樓展館。

            “文學客廳以起、承、轉、合的框架布局,將南京千年文脈的文學源起、傳承創新、文城轉換、生活融合四個理念,嵌入到院落的建筑空間。”王文溪介紹,11米高的主樓展館分上下兩層,分設文·脈、文·碼、文·樞三個主題展區,配合院落內文·房、文·創共五個展項,體現古都文韻傳承與創新空間的設計寓意。

            若從主館入口處進,大門上一幅“金陵六朝松圖”將躍入您的眼簾,與一旁不遠處的六朝松遙相呼應,體現南京文脈的千年傳承。走進主館大廳豁然開朗:近10米高通頂,吊頂一個DNA雙螺旋設計的藝術構件,展示的是主館“文·碼”理念,金陵、秣陵、建康……南京的曾用名依次被鐫刻其上;仰頭細讀,構件上還刻印著從結繩到0101二進制文字演進的文碼符號,畫面首尾相連,象征著南京文脈的生生不息。

            “文·脈”的訴說在一樓展廳東側,以一塊出土于越城遺址的陶三棱錐為起點,金陵千年文脈“流淌”出一個長條形展臺,其中南京文學大數據平臺加持的數字化展板可隨時豐富更新內容,這里可讀到自公元280年至今對南京文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近千條文學事件,而另一面展板則有文都作家、閱讀、名著、城市等八大文學專題。

            主館西側是第三個主題展區“文·樞”。迎面墻上一面大顯示屏,正演繹著一張以南京文學地標織起的南京“文學之都”城市空間網絡圖。拾級而上去往二樓,一整面墻正在告訴你,南京與其他文學之都城市,以文學為紐帶開展的交流與互動成果等。

            出主館后行十數步,即見一冠名十竹齋的小書房。400年前,曾寄居南京雞籠山側的明末篆刻出版家胡正言,因院種竹十余株,故名其居室為十竹齋,其用拱花等技法印制的《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等,迄今仍是收藏珍品。如今,十竹齋被“搬”來這里,一入小書房,便見門側墻上展示的一套刻板工具,“文·房“理念在這里體現。出小書房,越過院中小徑,小院北側的“文·創“小店此時已茶香滿室,這里布陳著南京文化文學書籍、文創產品及最里間的休閑休憩互動區。露天交流活動區“文學之都·聲音郵局”裝置格外引人注意,人們只要在亭子里掃碼,便可以錄一段自己的聲音后,可打印出一張聲音明信片,現場就能寄給自己的親朋好友。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聶龍妃)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世界讀書日 世界文學客廳 文學之都 南京文學空間網絡建設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