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百家 > 正文

            【地評線】大洋網評:融入城市血脈,帶火工業遺產

            曾幾何時,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很多曾在過去發揮重要作用的工業廠房關停,逐漸廢棄。如今,借助旅游這張牌,很多工業遺產被喚醒,“活”了過來。當脫胎于工業遺產的文旅項目在全國多地走紅,工業遺產游加快了發展的腳步。

            然而,工業遺產游盡管喚醒了工業遺產,但要使其成為真正的旅游熱點,仍面臨不少考驗。首當其沖的是如何充分保護的問題,也就是要讓工業遺產“活”起來。所謂充分保護是以肯定工業遺產的多元價值為前提的。當然,這不是基于靜態的認識,而是結合新的環境條件所展開的再認識。譬如,工業建筑雖然曾經閑置或被廢棄,但其在粗獷結實的空間結構下所隱藏的人文歷史價值足以使其成為一種獨特的城市景觀。置身其中,人們仿佛望見了城市激情燃燒的歲月,感受到了老一代建設者對城市工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所以,保護不只是恢復原貌,而是對其多元價值的發掘。

            進一步講,充分保護總是與合理利用相關聯的。換言之,要喚醒工業遺產的記憶,并觸發人們的探索和思考,才能讓其真正“活”起來并“火”下去。融入城市發展格局是一條根本的出路。一方面,需要結合地方資源特色和歷史傳承進行保護和利用。另一方面,需要與城市發展格局保持功能協調、風格統一。

            正是基于地域獨特性和城市發展的多元需求,人們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各種保護利用工業遺產的模式。譬如,博物館模式是把工業遺產改造成工業遺址性博物館,利用廢棄工業設施開展各類型活動。公共游憩空間模式是將其改造成以工業景觀為主題的大型公園。文化藝術產業區模式則是把工業遺產改造為藝術和創意設計產業機構的辦公場所和作品展覽場地。甚至還有購物旅游區模式,可以為當地人和旅游者提供商業服務。而為了滿足城市發展的復雜需求,綜合復興模式應運而生。改造后的工業遺產囊括了公寓、商店、餐館、辦公樓、博物館、學校等功能板塊,儼然是一處城市綜合體。這些模式值得我們在實踐中去借鑒利用和展開再創造。

            有一位哲人說過,若想保證城市新生活的質量,我們首先必須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性特征,只要規劃得當,遺址仍可以以另一個身份重返舞臺,利用其歷史優勢發揮獨特的作用。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的昌明和社會的進步,我們將不斷完善對工業遺產的認知,并對其展開充滿智慧的再利用。

            (廣州日報評論員 楊博)

            關鍵詞: 城市發展 這個城市 環境條件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