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百家 > 正文

            提起精氣神 過上好日子

            嘀嘀,嘀嘀,吱……咩,咩,咩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滿載著紅薯秧、玉米秸稈、豆粕混合后打成的飼料,朱文社的電動四輪車還沒進院,滿圈的四五十只羊就“隨聲附和”。

            緊跟著朱文社,河南省商丘市人社局駐梁園區孫福集鄉小吳屯村第一書記周廣智也進了院門。在羊圈前站定,周廣智問:“老朱,年前還能賣幾只?”朱文社一邊往下搬飼料,一邊說:“得‘剔剔苗’,那8只公羊個個都有百十斤重了,能賣個一萬多塊;還有9只小羊羔,也能賣差不多一萬塊。”

            “過個肥年!”村支部書記朱照學接著話茬就進了院,“‘朱三暈’發羊財了。你馬上就是村里的鄉村振興示范戶了。”

            “咱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不是周書記領咱走上光明道,估計我一個黑胡同就走到底了。”在朱文社心里,周廣智就是引領自己從懶到勤、由窮到富的自家人。

            朱文社今年63歲,年輕時家里窮,沒討到老婆。慢慢地,他就有些破罐子破摔:“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存錢干啥?”手里只要有倆錢,他就每天早中晚喝酒,一天三暈,喝過酒就打牌,輸干凈后再去打零工,花完再干。后來,村里人就給他“定制”了一個歇后語:“朱三暈”過日子——過了今兒不講明兒。

            2015年之前,朱文社種地最大的“靠山”是老天爺:靠天種、靠天澆、靠天收、靠天吃。可種地靠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年沒到,糧沒了。

            2015年1月,梁園區駐村工作隊總隊長周廣智來到村里。

            幫真貧、解真困,從誰下手?村干部帶著他來到了朱文社家門口,一指墻倒屋塌的現場說:“如果這家脫了貧,咱村就徹底沒有一個貧困戶了。”

            進了朱文社的屋,周廣智只見一地酒瓶,沒有下腳的空。快11點了,朱文社還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周廣智問:“老朱,咋還不起來做飯?”朱文社說:“剛喝過一瓶。”

            這么頹廢,怎么脫貧?周廣智就經常登門和他拉家常,勸他振作起來通過養羊致富。起初,他愛搭不理。周廣智還是不厭其煩地找他聊。

            終于,老朱開口了:“你想讓我養羊,我這墻倒屋塌,咋養?能把院墻給我拉上不?”

            周廣智毫不猶豫地說:“院墻拉上,新房蓋上。”

            “真的?有這好事?”朱文社瞪大了眼。

            “那還有假?!就一個條件,實干脫貧!”周廣智說。

            “中!”朱文社來了精神。

            于是,周廣智千方百計協調資金、項目,為他蓋了房子、拉了圍墻,并把水泥路給他修到家門口。養羊的條件具備了,朱文社又說:“我沒錢買羊。”“我給你買!”周廣智自掏腰包為他買來4只羊。

            看到歡蹦亂跳的羊羔,深受感動的朱文社說:“我把牌、煙、酒都戒了,好好養羊,要不就對不起老周你了。”

            養羊需要每天打草,整天忙得不得閑的朱文社就沒時間打牌了。隨著羊越來越多,一忙起來,酒也越喝越少,從每天三斤到二斤再到一斤。如今,晚上累了,他才喝2兩。

            現在,朱文社養的羊已經發展到四五十只,每年收入三五萬元,小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

            “扶貧,不僅僅是發展產業,更要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只有精氣神起來了,日子才會持續好起來。”周廣智說。

            以朱文社為榜樣,村里群眾干事創業的精氣神越來越高漲。

            小吳屯村這個昔日的經濟落后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經濟先進村。村里建起了以儲存山藥和蔬菜為主的30多座冷庫,發展了60多畝苗木,建起了有進出口業務的扶貧車間和養殖場。

            如今,村里人人有活干,家家有穩定收入。

            于是村里又有了一個順口溜:朱文社養羊——一天更比一天強!(記者 丁艷 通訊員 侯國勝)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破罐子破摔 歡蹦亂跳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