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研究發現混交種植的增產效應及其機制 為全球森林恢復提供參考

            地球上的森林多以多種物種組合、混交的方式存在,少有單一樹種組成的群落。一個重要問題是,混交種植是否能促進樹木生長和森林生產力?

            5月20日,《科學》雜志發表了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方精云院士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系統闡明了混交種植的增產效應及其機制,為混交種植能否促進樹木生長和森林生產力找到科學解答,也為全球森林恢復和經營提供了重要參考。

            研究結果還表明,混交林的增產效應隨著林齡和種植密度的增加呈單峰變化,峰值出現在林齡25年左右和種植密度在每公頃2500至4100株之間。而且,氣候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增產效果,高溫地區增產效果更明顯,但對降水變化不敏感。研究還顯示,隨著混交物種的增加,增產效應呈現增加趨勢。

            據了解,該研究歷時近5年時間,研究團隊構建了包含255個站點、243個樹種、5900余組配對數據的全球混交林實驗數據庫,混交種植對樹木生長要素的影響等研究是基于該數據庫進行的。該研究結果還將大大豐富和發展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BEF)研究,并為BEF理論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搭建橋梁。(科技日報記者 何亮)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混交種植 樹木生長 森林生產力 森林恢復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