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腦熱就“吃點抗生素”、咽喉腫痛便“吃點消炎藥”,隨意購買服用抗生素、消炎藥等抗菌藥物,真的靠譜嗎?南海名醫、南海區第六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申海燕表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對治療相關病癥有益,但濫用則會產生嚴重危害。”
抗菌藥對病毒無效
申海燕對前來就診的感冒患者進行用藥史詢問,發現有近三成以上患者在未了解是患病毒性感冒還是細菌感染的情況下,就私下購買服用頭孢、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抗菌藥物。“都知道抗菌藥物不能亂用,但是很多人會把頭孢這類藥品歸為普通消炎藥。”申海燕說,不了解抗菌藥物而亂用藥的情況在患者中較為常見。
抗菌藥物主要用于由微小病原體等引起的感染疾病,比如細菌感染、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等,能殺死細菌或者抑制體內細菌的生長繁殖,我們俗稱的抗生素、抗菌素等指的就是“抗菌藥物”。
但抗菌藥物不等于消炎藥,很多炎癥并不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消炎藥主要是用于抑制、消除炎癥,所謂“炎癥”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產生的防御反應,如病毒、真菌、細菌感染引起的紅腫、發熱、疼痛等。
雖然同樣有紅腫、發熱、刺痛等“炎癥”表現,但產生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有的是細菌感染導致的,有的則不是。抗菌藥物僅對感染性炎癥中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癥有用。對于其他的炎癥,尤其是像普通的病毒性感冒、流感等引起的發熱、流鼻涕、喉嚨痛等,是完全無用的。”申海燕說。
濫用抗菌藥危害大
“使用抗菌藥品有諸多注意事項。”申海燕介紹,亂用、濫用抗菌藥物,除了會拖延病情本身的治療進度外,還會產生以下幾種危害:
1.產生耐藥性。濫用抗菌藥物最大的危害就是細菌對抗菌藥物產生廣泛而迅速的耐藥性。濫用抗菌藥物的過程就是培養耐藥性細菌的過程,嚴重威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2.引起菌群失調。抗菌藥物在殺滅致病菌的同時,也會對體內的正常菌群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破壞人體內微生態環境的穩定,引起菌群失調、二重感染和造成內源性感染(醫院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長住院時間,還會增加病死率。
3.引起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發生。濫用抗菌藥物會引起許多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發生。如肝、腎損害,藥物性營養不良等。抗菌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大都具有漸進性、積累性,故有隱蔽性,一時難以覺察,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發生致殘或致死。
服用抗菌藥應遵醫囑
抗菌藥物是目前臨床應用較廣,品種繁多的一大類藥物。除了呼吸內科外,消化內科也會經常接觸使用到抗菌藥物用來治療腹瀉、腸炎等胃腸道感染性疾病。
“專科醫生在使用抗菌藥物的時候,會對使用效果進行評估,在確認利大于弊的基礎上,我們才會進行合理調配”。申海燕表示,患者在服用醫生所開具的抗菌藥物時,應嚴格按照規定劑量、途徑、次數及療程,不能隨意增減或變更。
要根據感染部位、病原菌、耐藥情況、藥物代謝特點和患者的肝腎功能、過敏史及年齡等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藥物。申海燕不建議市民自行前往藥店購買及服用各類抗菌藥物,“藥店的銷售人員大多不具有專業用藥資格,所以如果需要購買或服用抗菌藥物時,一定要前往醫院就診或咨詢相關專科醫務人員。”
抗菌藥物八大誤區
誤區一
抗菌藥物=消炎藥
炎癥反應不僅是感染炎癥,還包括跌打損傷、過敏性疾病、病毒性感染等引起的炎癥。通常把非甾體抗炎藥(如對乙酰氨基酚)也稱為消炎藥,但抗菌藥物不等于消炎藥。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