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公益訴訟正成個人信息保護利器 助力信息保護

            “我們根據最新監管政策要求,升級了平臺相關服務功能,并更新了《用戶服務協議》及《用戶隱私政策》……您可以查詢、復制、更正刪除您的個人信息,我們也提供賬戶注銷的渠道……”

            幾天前,當記者在手機上打開某個軟件時,出現了這樣的“隱私保護提示”彈窗。

            幾十天的時間里,眾多軟件修改隱私政策的現象已經多次出現,原因在于一部重要法律的施行——2021年11月1日起,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

            值得注意的是,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影響遠不止于此。

            個人信息非法獲取、過度采集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企業的合規成本因此變得更高,公眾的個人信息得到了更好保護;相關案件數量尤其是個人信息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數量增多……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姚志偉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個人信息保護法施行以來,個人信息保護力度明顯增強,全社會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治意識有了明顯提升。

            中國市場監管學會理事張韜注意到,個人信息保護法施行以來,各地法院至少已經審理了幾十起個人信息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個人信息保護法設置公益訴訟條款,有利于解決個體維權成本高、訴訟時間長等問題,加大了對個人信息領域權益保護的力度。可以說,公益訴訟正在成為個人信息保護利器”。

            企業合規成本相應增加

            前段時間,當劉欣在手機上打開某社交軟件時,看到了一個“個人信息保護政策更新”的彈窗——我們更新了《個人信息保護政策》,請詳讀。如果你繼續使用,即表示你同意接受更新的《個人信息保護政策》。

            “當時就想,這應該跟個人信息保護法有關,因為那段時間這方面的宣傳很多。點開一看,發現里面確實寫了很多跟這部法律相關的內容。”劉欣說。

            互聯網平臺服務是數字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的顯著特征。在個人信息處理方面,互聯網平臺為平臺內經營者處理個人信息提供基礎技術服務、設定基本處理規則,是個人信息保護的關鍵環節。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在數字經濟時代,互聯網平臺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應當承擔更多的法律義務,因此,對于大型互聯網平臺,個人信息保護法設定了特別的個人信息保護義務。

            按照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規定,一些互聯網企業迅速更新自己的用戶服務協議、用戶隱私政策等相關內容。但也有不少互聯網企業,未能跟上法律的步伐。

            近日,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通過互聯網監測發現17款移動應用存在隱私不合規行為,涉嫌超范圍采集個人隱私信息;因為超范圍、高頻次索取權限,非服務場景所必需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等原因,上百款App被工信部要求下架……因為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相關規定,眾多App近日被點名通報和要求下架。

            “企業是受個人信息保護法影響最大的群體和主要監管對象,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施行,企業的合規成本也隨之增加,但這種‘陣痛期’是企業必須要經歷的。”姚志偉說。

            張韜指出,對于如何處理和保護個人信息,個人信息保護法對企業設定了明確的操作指南,這就要求相關企業調整原有的業務模式。短期來看,相關的成本確實會增加,但從長期來看,這些保護用戶個人信息的制度,對企業和行業的整體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企業的自身業務發展會得到可靠的安全保障,行業環境會得到清理和整治。

            監管執法機制逐步完善

            國家郵政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近日聯合印發《“十四五”郵政業發展規劃》。針對由寄收快遞引發的個人信息泄露問題,《規劃》明確指出,嚴格落實網絡安全工作責任制,完善行業網絡安全、數據安全有關標準規范。同時,加強行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以及行業重要數據和個人信息保護。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公益訴訟 個人信息保護 信息保護 個人信息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