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吉林省召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
中國吉林網在發布會上了解到,2021年,吉林省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新高,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居全國前列,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首次突破90%,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進入“20 ”水平,全省所有市(州)空氣質量首次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優良水體比例達到76.6%,同比上升2.7個百分點,劣五類水體比例同比下降4.5個百分點。土壤環境質量保持較好水平,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9.9%,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18年保持良好等級。
在“十四五”時期,省政府將《吉林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重點規劃之一,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
據了解,《規劃》內容共12章48節,在全面總結“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基礎上,系統分析了“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明確到2025年,生態強省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生態經濟實力、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全民生態文明素質顯著增強,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穩中有升。
《規劃》明確了6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突出“一條主線”,即以加快建設生態強省為主線。二是實施“兩個路徑”,即堅持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相結合、堅持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相融合。三是統籌“三個區域”,即東部突出“生態保護”、中部突出“環境治理”、西部突出“生態修復”。四是強化“四個保障”,即創新動力保障、科學技術保障、制度體系保障和數字智慧保障。五是實現“五個突破”,即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依法嚴格生態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體系”“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五個方面實現突破。六是達到“六新目標”,即生態文明建設開創新局面、綠色轉型發展邁上新臺階、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新改善、生態系統功能實現新提高、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新進步、生態文化建設譜寫新篇章。
在具體舉措上,圍繞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出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的重要作用,用足用好“三線一單”、規劃環評、生態補償、排污權和碳排放權交易、綠色創建等手段,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建設清潔低碳能源體系、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完善綠色農業發展體系,全力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農業投入結構優化調整,構建碳排放控制體系,深入推進碳達峰行動,并謀劃了14類重點工程。
圍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大氣方面,提出抓好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強化區域、時段、重點污染物差異化管控,突出秸稈、燃煤鍋爐、柴油貨車、工業企業、揚塵和餐飲油煙等重點污染源整治,加強噪聲、惡臭、有毒有害等其他污染防治,并謀劃了10類重點工程,著力實現環境空氣質量新改善,讓百姓感受“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在水方面,提出加強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三水”統籌及風險防范,鞏固提升水環境質量,持續增強水資源保障,逐步恢復水生態健康,有效防范水環境風險,并謀劃了8類重點工程,努力在“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方面取得成效,打造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吉林美麗河湖。
在土壤方面,提出繼續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土壤分類管控利用和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并謀劃了3類重點工程,確保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圍繞生態環境安全,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提出以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生態保護監管制度、加快生態示范創建為重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提升生態質量、擴充資源總量、增加綠色效益,并謀劃了6類重點工程,著力厚植吉林生態優勢,構建穩固的生態安全格局。
在環境風險防控方面,提出嚴格環境準入管理,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強化危險廢物和化學品等高風險領域的風險防控,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并謀劃了9類重點工程,堅決守住環境安全底線。圍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健全責任、法規政策、監管、市場、信用等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加大環境保護宣教力度,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激勵生態環境治理全民行動,并謀劃了5類重點工程,切實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李志明 攝影 羅浩 攝像 王禹
人社部:2022年起一建考試由17項增至33項
2022年2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關于33項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實行相對固定合格標準有關事項的通告》。《
人社部:2022年起一建考試由17項增至33項
2022年2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
玩轉智能,解讀捷途X70諸葛智能座艙
提起廣大國人喜歡的主流SUV車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