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6日,吉大一院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主任鄭楊,帶領吉大一院抗疫支援團隊成員,肝膽胰外一科副主任孫曉東、ICU科副主任醫師陳穎、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周強及ICU科護理平臺主管護師柏文喜,通過騰訊會議直播的方式,與同學們共同探討了一例乙肝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過程。學校督導專家遲寶榮、學院副院長張松靈、教學部副主任樸美花及吉大一院本科生、研究生,共計116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活動開始,鄭楊對吉大一院二部支援團隊的收治患者情況進行了介紹。截至4月15日,團隊累計收治患者1692人,已出院人數1007人。收治患者中14歲以下者占比8.2%,60歲以上者占比41.9%年齡最大者已經106歲高齡。
隨后,鄭楊介紹了腫瘤專科的收治情況,并對一些發病率較低的疾病及新冠條件下的處理進行了介紹。
這場“云端”的討論病例是一名72歲的女性患者。通過對病人進行查體及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確認患者為新冠肺炎重型,合并意識障礙原因待查。針對患者的情況,同學們對患者的病情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與同學們探討后鄭楊指出,正如同學們的推斷一樣,這名患者很有可能出現了肝昏迷的情況。
吉大一院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周強表示,患者入院時沒有家屬陪同,通過隨身攜帶的檢驗結果及入院后進行的肝功、腎功、血糖、腹部CT等檢查的結果,結合與家屬聯系獲得的情況,團隊綜合判斷該患者為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新冠病毒感染。
隨后,周強向同學們提問,應當補充哪些輔助檢查?新冠病毒感染會導致肝硬化嗎?哪些疾病會導致意識障礙?這名患者的意識障礙是由于新冠病毒導致的嗎?在同學們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后,周強通過復原當時的診療流程向同學們分享了問題的答案。
通過展示各種臨床檢查結果,團隊確認了患者的臨床診斷,并特別指出患者正處于乙型肝炎后的肝硬化失代償期。在針對性治療后患者神智逐漸清醒,定向力與理解能力逐步恢復。
吉大一院ICU科副主任醫師陳穎從ICU綜合治療的角度,對終末期疾病的治療進行了講解,并指出,ICU科醫生面對的都是重癥患者,近年來還參與救治了許多肝移植的患者,面對這些患者,ICU醫生更要永遠保持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在對器官功能支持技術進行介紹后,陳穎與同學們一起,就重癥肝病的病理生理進行了復習,并講解了肝肺綜合征、肝腎綜合征的定義及治療方法。
吉大一院 ICU科護理平臺主管護師柏文喜對肝移植前的過渡治療進行了介紹,通過對血漿置換技術的介紹,從概念、原理、方法及適應證等多個方面,從護理人的角度深入剖析,并通過自己在臨床實踐操作中的經歷,向同學們展現出一份醫學人的堅守。
吉大一院肝膽胰外一科副主任孫曉東從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手術時機選擇入手,向同學們介紹了MELD評分系統,并介紹了肝移植的禁忌證、手術方式、關鍵技術,圍手術期管理以及常見并發癥等。孫曉東介紹說,吉大一院目前擁有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肝移植臨床科研中心,并可以完成所有類型的肝移植術式。2021年,吉林大學肝移植中心移植數突破125例,呂國悅教授“疑難復雜肝移植的精準治療及臨床推廣應用”榮獲2021年度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這都是吉大一院醫教研三位一體全面發展的直接體現。
孫曉東總結說:“在與疫情斗爭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牢記,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愛國主義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作為醫務工作者,表達愛國愛家的具體方式就是守護生命,捍衛健康,傳承并發揚白求恩精神,面對危難,絕不退縮。疫情終將褪去,我們一定能贏!”
遲寶榮表示,“戰地教學”活動至今已經開展到第十五次,這么多的老師都在為同學們進行親身故事的講授,十分難得。希望一線人員做好防護,也希望同學們認真學習。
參與“云端”直播的2017級五年制學生周靖媛和包洋向老師和同學們分享了疫情封閉期間自己的感受。
周靖媛說,“戰地教學”活動既是對實習的補充,又是一堂堂生動的思政課。包洋補充說,盡管大學幾年中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是同學們并不覺得遺憾,反而認為這是一份特別的經歷。作為當下的醫學生,更能感受到政府對人民的負責。疫情下的同學們都是堅強的一代,也一定會成長為未來的醫學棟梁。
張松靈在聽了同學們的發言后,首先感謝“戰地教學”活動的各位主講老師,在一線支援期間醫療教學兩肩挑,體現了醫者和師者的擔當精神。同時也感謝院內閉環工作的各位老師?!皯鸬亟虒W”是一種新鮮又充實的學習方式,這種形式的學習要一直開展下去,要越辦越好。張松靈表示,希望疫情早日結束,老師和同學們能在線下相聚。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越明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鍵詞: 意識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