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無人船+被動聲學監測”!中華白海豚種群調查首次創新

            中華白海豚,因其數量稀少被稱作“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主要棲息在咸淡水交匯處,與人類活動區域重疊,其生存受漁業誤捕、船只碰撞、環境污染、食物短缺以及水下噪音等因素威脅。珠江口海域活躍著世界上最大種群的中華白海豚,多年來,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管理局聯合多方力量,采取各種創新形式與技術,致力于保護中華白海豚,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2022年4月,為了調查珠江口保護區海域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及分布特征,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管理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和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方合作,首次創新地將“無人船+被動聲學監測”技術應用到中華白海豚種群調查中,提升裝備水平的同時,有效提高了監測效率。

            行動第一天,考察隊剛剛進入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核心區范圍,就與近二十頭中華白海豚“不期而遇”。無人船始終保持在設計路線上航行,船尾拖曳的聲學設備悄無聲息地將白海豚的聲音一一收錄。科研人員將音頻文件導入可視化數據編輯軟件中,發現背景噪聲很低,白海豚發出的脈沖串軌跡清晰可辨,這些數據將為中華白海豚科學研究和保護管理提供重要支撐。

            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管理局技術科科長陳希介紹,目前約有2500頭中華白海豚生活在珠江口,是中國中華白海豚分布最密集、數量最多的區域。為掌握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種群分布與數量,保護區需要定期開展白海豚種群資源監測,“此次運用無人船作為調查船,由于是電力驅動的,噪音很小,最大限度避免監測過程船只噪音對白海豚的干擾。”陳希表示:“令人欣喜的是,此次發現的中華白海豚,年輕個體數量比以往多,這代表著中華白海豚種群蓬勃向上的發展趨勢。”

            過去,中華白海豚考察活動主要使用漁船,為了避免機械噪聲對聲學設備的錄音功能造成干擾,通常要用長達80米、甚至100米的繩索拖曳聲吶儀。傳統方式操作難度較大,且儀器安全性讓人擔憂。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程師陳宇維介紹,此次中華白海豚種群調查首次嘗試應用新型“無人船+被動聲學監測”技術,有了無人船的加持,機械噪聲大大降低,聲學設備的拖曳長度縮短至10米,儀器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據悉,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管理局還將無人船融入“電子圍欄”管理技術中。從雷達與AIS實時監測保護區內船只軌跡自動記錄、對涉嫌違規船只進行預警、到無人船定向巡護,實現全過程“智能化”“無人化”,以科技力量“站崗放哨”,為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筑起堅實圍墻,為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貢獻科技力量。(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被動聲學監測 中華白海 海上國寶 海洋生物多樣性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