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焦點播報:答卷丨這里,將“不毛之地”變成吉林糧食生產的增長極

            一望無際的綠色耕地,巨大的無人機轟鳴著,綠色大手捧著金黃的飯碗的造型異常醒目……

            這里,一派盎然生機的景象。


            (相關資料圖)

            在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稱的吉林西部,大片的鹽堿地如今得到了改良,昔日的“不毛之地”正逐漸成為吉林省糧食生產的增長極。

            7月23日,中國吉林網走進位于大安市海坨鄉的中科佰澳現代智慧農業指揮中心,這里也是大安市袁隆平院士耐鹽堿水稻品種繁育基地。

            在指揮中心的智能科技管理平臺,中科佰澳格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孟憲東介紹了如何通過平臺能管理農田。

            “這是自主研發了適合鹽堿地監測和農業生產的智慧農業新農云系統,減少了人工和降低了勞動強度。原來需要40個人看水閥放水,現在只需要一個人平臺操作,還有一些管理都是智能化,無人駕駛拖拉機、插秧機等,辦公室都可以操作。”

            這就是智慧農業!

            中科佰澳格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以鹽堿地生態修復和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為主的企業,先后實施了大安市牛心套保葦場土地整治項目、海坨鄉三業村鹽堿地治理智慧農業項目等十幾個鹽堿地治理項目。

            中國吉林網在采訪中了解到,項目全部投資額為十幾億元,在大安市用于占補平衡改良項目5.68萬畝,為合作社、農戶改良土地6.21萬畝,共治理鹽堿地11.89萬畝。全部實現達產后,每年可增加水稻產量1.18億斤。產生的新增耕地指標如果全部在自然資源部平臺交易,可增加當地財政收入76億元。

            “來到這片土地已經有7年時間,發現這片土地可利用、可開發。”孟憲東表示,通過實踐,成功做到了當年改、當年種、當年穩產、豐產。截至目前,共改良土地11.89萬畝。十四五期間,計劃再改良15萬畝,讓這片土地實現價值。

            中國吉林網吉刻APP記者 郭雍皓 陳志文

            攝影 郭亮

            視頻后期 馬瑞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中國吉林 改良土地 農業發展 指揮中心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